第737节
薛绍回头一笑,骂了一句很久没骂过的话,“二货。”
“啊?”郭元振很是一愣,薛绍大笑着走了。
“二货?”郭元振不停的轮眼睛,“那岂不是,跟二竿子成了亲戚?”
三天的上元节,在热闹与喜庆之中过去了。但是很多人的心头笼罩起了一层阴霾,当然是因为皇帝的病情。
薛绍和千骑只是陪皇帝在朱雀城头露了一下面,也就没有别的事情了。薛绍给手下的兄弟放了一天的假,让他们也感受了一下长安城中的节日喜气。
太平公主听闻皇帝的病情之后焦急入宫,在宫里陪伴了李治好几日。万幸,皇帝李治的病情总算是稳定了。太平公主回来以后告诉薛绍说,秦鸣鹤确实是一位神医,夸他妙手回春都有点不够,他简直能够起死回生!
上元佳节那一晚的惊险之后过了十多天,皇帝李治居然上了一次早朝。这让满朝文武悬着的一颗心,又都落了回来。
最近这几个月,李治就是这样不停的让大唐臣工们的心情大起大落,像玩过山车一样。
就是李治上朝的那一次,朝廷宣布了对薛绍的新的人事任命,调任他为右羽林卫将军,仍许他兼任检校兵部员外郎一职,主理讲武院。
薛绍下朝之后回来,向千骑的将士们宣布了自己即将调离千骑的事情。
虽然薛绍只是去了离千骑只有一墙之隔的右羽林卫,可是对千骑的将士们而言,这个“心理距离”已经是非常的遥远了。
袍泽感情就像孩子的感情那样,真挚而纯粹,不掺一丝的杂质。
千骑的将士们只是单纯的希望一直追随薛绍。可是从现在起,薛绍不再是他们的头儿,不会再每天晨训的挥着马鞭追着他们屁股后面骂,不会再和他们一起吃饭一同睡觉一起执行戍卫,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出生入死。
薛绍收拾行囊卷起铺盖一共只有两个大箱子,全都架在了威龙的马背上。然后拿着朝廷的任命书与新的官凭,只带了吴铭一个亲随,去了右羽林卫的驻地。
千骑的将士们整齐列队相送,个个哽咽不止泪流满面。
薛绍走的时候连头都没有回。他怕自己这样一回头,就会让千骑的将士更加难过,更加不舍。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薛绍想着这句话淡淡一笑,仿佛自己的生命,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营盘当中挥霍与流逝。挥别一批袍泽,又迎来一批新的战友。
前世今生,都是这样。
右羽林卫,摆出了庞大的阵势隆重欢迎新官上任的薛绍。与薛绍平级的另一位右羽林卫将军张虔勖率领都尉以上级别的将官,亲自在大营门口笑脸相迎。
见到薛绍只是两人前来,张虔勖有点吃惊,“薛将军,你的亲随呢?”
“我没有亲随。”薛绍笑了一笑,说道,“千骑的将士全都是陛下的亲随,我哪敢带走?这一位其实是我的家臣,负责帮我洗马与打点生活上下。”
吴铭抱拳和张虔勖等人打了打招呼。
张虔勖点了点头,“那不行,堂堂的薛驸马,三品将军,哪能没有亲随?要不我在右羽卫给你挑一批人做亲随?”
“不用了,我独来独往倒是习惯了。”薛绍笑道,“多谢张将军一番美意!”
“薛将军不必客气,我们以后可就是袍泽了!”张虔勖嘴上这么说,实际上也就没有坚持了,哈哈地笑道,“宴席已备,请薛将军入宴!”
“恭敬不如从命!”
在三千名右羽林卫将军的大声欢呼之中,薛绍走进了右羽林卫的营盘。张虔勖很客气,至他以下所有的将官对薛绍也都很恭敬。可是薛绍感觉,他们有些客气过头了。
人们只有对待生份的客人,才会如此客气。
在这里,薛绍找不到一个可以拍他肩膀骂“二货”的人。
宴席罢后,薛绍回到了张虔勖给他安排的宿舍。里面收拾得一尘不染,显然还特意装簧过了。墙壁刷得铮亮还挂上了风雅的字画,床褥被子也都不是军用品,而是名贵的丝缎所制。其他的生活用品全都一概的奢华漂亮,就如同这里不是一个将军的居所,而是一位纨绔膏梁花天酒地的温柔乡。
薛绍看到这副情景就想苦笑,“我在千骑的宿舍里,墙上从来只挂刀剑不挂字画。我吃的和用的,从来都和普通的士兵一样!”
“公子,只能将就一下了。”吴铭劝道,“张将军,也是一番好意。”
“我知道。”薛绍无所谓的笑了一笑,说道,“反正,我就只当是来做客的。”
吴铭微然一笑不再答话,开始收拾房间给薛绍沏茶。
薛绍懒洋洋的躺在了床上,头枕双臂怔怔的看着天花板,心中暗忖道:我好像又有一点盼着打仗了……
第0521章 土豪
转眼便已出了正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今年的天气有些奇怪,关中黄河沿岸非常重要的广大一片农产区域,至从过年的时候下了一些雪,到现在一滴雨也没有下。
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担忧今年的春耕与收成。如果旱情照这样继续下去,难保不是一个饥荒灾年。那样的话,对于以农为本的大唐帝国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为此,以关中两京为核心的广大州县,开始全力抗旱保障春耕与秋收。
这对于羽林卫将军薛绍来说,关系不大。他的私田都已经转让给了三弟薛绪,家中的积粟更是三年也吃不完。
薛绍的日子,过得闲淡无比。
右羽林卫本来就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每天既定的操练根本不用薛绍去过问。其他的事情也轮不到他来插嘴,张虔勖等人都商量好了再象征性的问一下薛绍,薛绍从来都是笑眯眯的点头。
在右羽林卫,薛绍始终都像是一个来做客的外人。他把主要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了讲武院。至从去年成功的操办了一次北衙讲武以后,薛绍打算今年在京城驻军当中普遍开展讲武大会,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遴选与培训军事人才。
按照薛绍的想法,在讲武会当中表现杰出的将领,可以选到讲武院来深造学习。薛绍已经根据自己学习的李靖兵法与裴行俭兵法,再结合自己前世今生的军旅经验,自行编写了几套适合不同级别将领学习的军事理论教材。
像中郎将这种级别以上的将领,以运筹帷幄指挥作战为主,他们适合学习高深一点的兵法理论,并且很有必要提高“政治修养”。他们来了讲武院将由萧至忠给他们授课;必要的时候薛绍也会亲登讲台,向他们传授大唐时代最高端的兵法理论知识。
中郎将以下的都尉、校尉和旅帅、队正这些基层军官,他们和普通军士的接触最多,平时征兵带兵练兵、战时带头冲锋陷阵,他们的个人军事素质将直接决定军队的实战能力。这一批人将以苦练个人武艺、熟悉战争细节和提高练兵能力为主。在这一方面薛楚玉无疑是最好的老师,熟悉三刀旅和千骑练兵模式的郭元振等人,也是个中好手。
这就是薛绍拟定的,讲武院今年的工作计划。
这些想法,薛绍很早就跟皇帝李治提过,当时他也很感兴趣。但是这些事情真正执行起来,却未必容易。别的不说,关中的军府占了大唐天下军府的三分之一还强,总兵力不下二十万。要让各个地方军府都举行讲武会,军费开支肯定空前提高。而且,讲武院人手有限,无法向各个军府都派出人手去执行监督。那么,就无法保障各个军府送上来的优胜名单是否有掺假作弊的情况。更何况今年关中大旱,那些地方军府的兵员本身都是农民,抗旱的任务已是繁重无比,是否还有精力参加讲武会也是存疑。
于是薛绍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自己的上请书提交给了兵部的顶头上司,兵部侍郎岑长倩。岑长倩看了以后知道这是一件大事,未敢自专,于是提交给了政事堂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