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节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莫过如此。历史有时,别是一种残忍。
宴会罢后,众臣各自退去。皇帝李旦却主动请住了薛绍与太平公主,约他们一同到后宫参拜太后。
薛绍与太平公主会心一笑,看来皇帝还是心中有数,他比刘袆之要清醒理智得多了。
于是夫妻二人与皇帝李旦举家一同去往迎仙宫,给武则天拜年。
薛绍又见到了李隆基,虽然还在襁褓之中,但薛绍看到他就忍不住心里泛起一丝阴影……这个小兔崽子还会像历史上的一样,成为太平公主命里的杀星吗?
——要不我找个机会一把掐死他算了?
刚刚浮现这个诡奇的念头,薛绍就自己觉得有点好笑,至于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多少已经对“命运”这个妖妇有了一点掌控能力。未来的历史将要如何书写,就看我在今天如何争取和把握——将来李隆基如果想要粉墨登场,恐怕还得问我这个做姑父的,同不同意!
一行人到了迎仙宫,正巧碰到武则天在欣赏一出歌舞。薛绍等人上前礼拜,武则天倒是挺开心,还依照宫里的规矩和民间的习俗,给这些儿孙晚辈们都派发了红包利是,再请他们一同享用家宴。
宴席过半时,李旦突然说道:“母后,皇儿已经亲政数日,自觉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夜忧劳之下,就连咳喘的痼疾都要复发了。因此皇儿肯请母亲,还是继续临朝称制监国理政为好。否则朝政将要荒废,社稷也会要败坏在皇儿的手中了。”
满场顿时寂静了下来。
武则天沉吟了片刻,“竟有如此严重?”
众人不知道武则天说的是皇帝的痼疾,还是朝廷荒废国家败坏,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李旦连忙起身离座,当众对武则天正拜下来,“肯请母后以社稷百姓为重,继续临朝称制监国理政!”
薛绍和太平公主只能沉默。这种事情哪能帮腔掺合?李旦的妃嫔们也不敢多言,他们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韦后。
武则天静静的看着跪伏于地的李旦,沉默了片刻,淡淡的道:“纵然本宫有心帮你,但你的大臣不同意。本宫,如之奈何?”
“没有人不同意啊!”李旦抬起头来,急忙道,“母后理政数十年,大唐国泰民安有目共睹。一直以来,除了个别利欲薰心沉醉于权位之争的野心狂徒,朝堂之上尽多数的臣工,都是积极拥护母后执政的!”
“此事,容本宫三思。”武则天的神情一直很淡漠。
“皇儿肯求母亲!以社稷万民为重!”李旦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几乎是呼天呛地了。
薛绍和太平公主现在算是明白了,原来他们夫妻俩今天的角色和任务还挺重要,简直就是这一场政治大戏的特约嘉宾呀!
眼见武则天不同意,李旦一挥手,他的妃嫔儿子包括奶妈宦官婢女人等,全都一同登场了。全家几十口子人跪作了一片,一同肯求武则天能够再度出山,继续临朝称制。
武则天笑了。
薛绍和太平公主对视一眼,心里不约而同的开始为刘袆之等人默哀。
李旦刚才说的这些话和现在的举动,摆明了就是要和刘袆之等人划清界线,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庐陵王。但是与此同时,刘袆之等人也就这样被他们积极拥戴的君王,推向了火坑。
薛绍静静的看着那个趴跪在地上一脸惶恐软弱之色的年轻皇帝,心想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李旦绝非他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善弱可欺。真到了关键的时候,他也会够黑、够狠!
第0761章 刺杀武则天
神都洛阳素有“花城”之美誉,这跟武则天酷爱牡丹并在洛阳广泛种植大有关系。还有一个原因让洛阳博得如此美誉的,就是上元佳节时的满城花灯。
大唐朝代的上元节极为重要,一点也不亚于春节。按照朝廷惯例,这一天归乡省亲的官员都该回朝,恢复正常的工作。皇帝将要在晚上亲登皇城与民同乐,共赏花灯。朝廷若有什么大的举措或是惠民新政,也将要在这一天对百姓公布。
薛绍曾经在长安渡过几个上元节,记忆之中最为深刻的,就是他与薛楚玉一同扶先帝李治亲登朱雀门的那一次。每逢亲临上元灯会,薛绍都会被熣灿如银河的花灯夜市所震撼。那样的景观,远比霓虹与车灯照亮的现代都市的夜景,要精彩瑰丽百倍不止,简直不像是人工所能创造的奇迹。
但是直到薛绍见识到了洛阳的上元夜景,他顿时就觉得长安的上元节还真是有些逊色了。这无法用语言和词汇来形容的美丽和壮观,让薛绍感觉自己是恍然闯入了童话与仙侠的世界。原本就妖娆无双美不胜收的洛阳古都,被无数的花灯装点起来宛如天庭宫厥,美得令人陶醉与痴迷。
薛绍提前就在朝廷里告了个缺没有进宫陪伴皇帝,而是带着太平公主和全家老小,混迹在洛阳百姓的人群当中,好好的享受了一回原汁原味的上元花灯节。
这感觉,美到无法形容。
都说高处不胜寒,薛绍享受了一回平民才有的乐趣之后,终于体会到了这层含义。如果是在皇宫里陪着皇帝与太后过节,就只能一板一眼的站在则天城楼之上呆呆傻看天上的烟花。又哪能体会到真正的节日的快乐呢?
上元花灯节,通霄达旦。
大半夜时,连薛绍这样体力充沛的人都逛到了腿软,满城的花灯才看了不到十分之一。全家人都意犹未尽但实在都走不动了,于是随着人流逛到了北市,落进一户胡姬酒肆里歇脚。
“好累呀!”
“但是好开心。”
“洛阳的花灯,果然比长安的还要漂亮壮观啊!”
太平公主和萧氏、陈仙儿、琳琅这些女人凑在一起,乐开怀的聊个不停。这一会儿她们都没暂时收起了贵妇的端庄和矜持,每个人的兴致都挺高。薛绍和薛顗、薛绪这兄弟三人一落座,就忍不住会要聊起一些政事。
“二郎,愚兄听说今日皇帝在则天门当众宣布,打从明日起太后又要临朝称制了,皇帝陛下自己依旧退回后宫养病。”薛顗问道,“可有此事?”
薛绍点了点头,“应该不差。”
“哎呀……这神都的风云,真是变幻莫测呀!”薛顗颇怀感慨和遗憾。从立场上说,他当然是希望皇帝能够一直亲政的。只不过碍于薛绍的压力,他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明确的表达出来。最多,也就只会在家里稍稍的提上一提。
两位兄长谈话,薛绪保持沉默没有插言。
“三弟,今年的春闱你参加么?”薛绍问起。
薛绪连忙拱手答话,“小弟参加。”
“可有把握状元夺魁?”
薛绪面露一丝难色,“小弟不才,没有十成的把握。”
薛绍笑道:“你若一口答应说有,我反倒是不信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科举考试这种事情变数太大。我听说现在的国子监里,你和薛稷的名气最大对不对?”
“都是外人谬传,小弟何德何能,敢与嗣通(薛稷的字)比肩?”薛绪还挺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