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5节
薛绍则是心想,这或许也正应了她说的那句话,“这天下终究是百姓之天下,万民之天下”。看来她不是说说而已,现在,她是真的站在了国家与万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权力曾经给了她无上的荣耀与辉煌,同样的,权力这张大网也曾经束缚了她五十年。今天,她终于放下了,也解脱了。
这或许,也是一种得道吧!
马上,朝廷就举行了太子加封的典礼。原来的皇嗣现在的相王李旦,被薛绍等人从相王府迎请出来入主东宫,同时监理国政。武则天退居后宫,不再理会任何朝政。
虽然还没有正式传位,但女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薛绍虽然不是宰相也不是将军,但他以太子少詹事的名义每天陪在李旦的身旁,帮他处理一切军政要务。
其中一项要务最为打眼,那就是前太子李显的生死问题。
神皇没有明确表态,说让太子和宰相们去商议。大家心里清楚,没有表态其实也就是一种表态,以神皇的性格早该把太子大卸八块,但她没有。这或许也就意味着,神皇并不想杀李显。
她不希望自己快要老死的时候,还杀掉自己的一个儿子。这或许不是一位帝王该有的心术,但却是一位母亲临死之前发出的最后请求。
虽然大家心里有了这样的猜测,但决定终归是要有人来拿。这个任务首当其冲的,该由现太子来完成。
刚上位的李旦哪敢独断专行的处理这么大的事情,宰相们又各执一辞仿佛都有道理。李旦心里清楚,这件份量极大的事情的决定权,既不是他也不是宰相,反而是没有拜相的薛绍与不在朝堂的太平公主。
于是,李旦以家宴的名义,把薛绍和太平公主请到了东宫,想私下听取他们二人的意见。
薛绍和太平公主也想看一看,这位新上位的相王,对待自己的手足兄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于是他们应约来到了东宫。
李旦很好的把握了分寸,家宴就是家宴,没有闲杂人等,也没有太大的排场。只有李旦本人和他的妃子,以及他的几个儿子到场。
太子半君,薛绍和太平公主拜过了太子李旦,李旦马上就让他的儿子们前来拜见姑姑和姑丈。
永平郡王李成器是头一个,他比薛麟玉稍大已经成亲了,两人曾是儿时的好玩伴,少年时代的好朋友。
薛绍看着他就呵呵的笑,“永平王从小就儒雅博学谦逊礼让,长大了更是丰仪伟器卓尔不凡,比我家麟玉强多了啊!”
太平公主也是一番赞许,都说得李成器难为情了。
这番话明显是弦外之音颇重,李旦一下就听出来了。薛绍这是在为下一代考虑问题,他希望李成器和薛麟玉将来能够携手并进。言下之意,不就是希望李成器能够成为太子么?
轮到了李隆基。这小子长得还算好看,举手投足之间也没毛病。但薛绍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这小子长大了以后搞政变可是一把好手,杀韦后杀李裹儿杀太平公主杀上官婉儿,貌似尤其善长杀女人。当然他也特别善长玩女人,风流帝王的名声传至千古,杨玉环更是伴着安史之乱在中国的历史上赫赫有名。
“临淄王。”薛绍看着他觉得很有意思,“你最近,还好吗?”
李隆基有点愣,太尉都没怎么和我大哥言语,为何拎着我问了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
李隆基不知如何回答,只道:“有劳姑丈挂念,侄儿最近……一切都好。”
“你要听话,别淘气。”薛绍淡淡的道,“你父亲和你大哥以后都会很忙,你不要给他们添乱,知道吗?”
“……谨遵姑丈教诲!”李隆基的冷汗都下来了,心说难道我在外面成天打猎、聚赌嗜酒、豢养舞妓、私生孩儿的这些事情,被人告发到朝廷之上,连薛太尉都知道了?……惨了惨了,我这些小辫子已经落到了别人手里,我以后哪里还有好日子过呀?
李旦听到薛绍这话也是心中大为一紧,自己的儿子自己心里清楚,李隆基聪明过人但极度贪玩,花天酒地胡作非为那是一样都不落下。想必他的一些行为已经引起了薛绍的不满,以后一定要严加管教,严加管教!
太平公主则是在一旁笑,“好啦薛郎,你都吓到临淄王了。”
薛绍笑而不语,心说太平你还护着他?幸好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韦后还没来得及作乱就已是人头搬家,李裹儿还只是一个不黯世事的小小少女。你和上官婉儿的命运,也已经和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情,不是灭了突厥,也不是灭了武三思。而是让你太平公主不再会因为爱郎被冤杀,而走向偏激和毁灭。上官婉儿也没有沦为权贵的玩物,与政治争斗的牺牲品。
你们不会再被后人泼上一身的脏水,变成闻名于史的险恶与淫荡的妖妇。
你们的人生,你们的幸福,你们的一切,全都由我薛绍来负责!
第1140章 故事,传说,传奇【终章】
东宫家宴,酒已三巡。
李旦很委婉的来请问,该要怎么来处理前太子李显?
按理说,前太子与现太子天然是政敌。前太子倒台,现太子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是李显和李旦的情况还真是挺特殊,尤其上面还有一个武则天看着,这件事情也着实不太好处理。
薛绍决定,把这个决定权完全交给李旦。自己和太平公主绝不发表任何一丝的意见。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择身事外,最重要的是,薛绍希望从这一件事情上看到,李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对李显下狠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心狠手辣不念亲情的狠角色。以后与他相处要倍加小心,今后的历史该要如何书写,薛绍也就会要颇动一番脑筋了。
如果李旦顾念兄弟之情放了李显一条生路,那么这个新君大概还值得辅佐一番。
最起码,他懂得“仁”。
都说帝王之家无情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狠心,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魔鬼。当一个人手握权力没有了太多的外来束缚,这个魔鬼就很容易放肆猖獗,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暴君的原因。
正因如此,“仁”才显得尤为难得,尤为珍贵。薛绍和太平公主,都不会去辅佐一位“不仁”的君主。万一李旦不行,在李唐宗室里面随便再挑一个人出来立为帝王,也不是什么大事。
事实就是如此鲜明,新君大半就是个傀儡。薛绍和太平公主,才是真正的执大权者。
李旦也算是看出来了,薛绍和太平公主都不肯表态,必须逼着自己来决定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大致已经快要成为,李旦登基之前的一次最为重要的“毕业考试”。
李旦的回答是:“前太子虽犯不赦之罪,但临事之时已有醒悟,在一众逆臣的逼迫之下他也不肯为难神皇。因此我认为,前太子罪不致死。”
薛绍和太平公主一同点了点头,“一切但凭太子定夺。”
李旦心中大石落地。
这一轮考试,他算是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