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节
不理会二哥的嘱咐,杨猛提着马鞭跨着大步就朝正堂走了过去。
“老爷子,匆匆唤我过来干什么啊?这大热的天,跑一趟昆明可不容易。哟……这老汉是谁啊?”
正堂里就坐着两个人,杨士勤在主位,林则徐在客位,这林则徐有些矮胖,面相倒是很有威压,只是被那一身的灰布袍子,遮掩了不少,乍一看他就像个普通的老翁。
但一双小眼里却是精光四射,一点也不像一个六十多岁老人该有的。
“混账!这是你二哥的坐师林则徐林大人,见了长辈也不知道行礼啊?
林兄!幼子顽劣,见笑了。”
一听自家老三的歪歪话,杨士勤的心里也有了计较,看来老三这是要给林老虎下套啊!
“你就是新来的云贵总督林大人啊!绿营参将杨猛拜见林大人!”
杨猛手握金银丝编成的玉柄马鞭,大喇喇的行了一个抱拳礼,就算是见过林则徐林大总督了,依朝廷律例,绿营参将见到主官是要跪拜的,他这一抱拳,林则徐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杨兄,这是老三星斗吧!不知跟着哪位师傅学艺?”
刚刚与杨士勤谈的不错,杨家虽说是商家,也想从滇铜复起之中获利,有了这份心性,就有了成事的基础,这一点林则徐还是比较赞成的,可这个杨家老三一进来,林则徐就颇为不喜。
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不知收敛,见了上官倚豪强之势,蔑视上官,衣衫极尽华美豪奢,手中的那条马鞭恐怕也价值千金,这杨家老三是个惹祸的根苗啊!
“嗨!这事儿说不出口啊!我家老三一贯的顽劣,斗大的字不识几个,除了拳脚不错,别的就……
这许多年,他在云南府也闯下了偌大的名号,滇地呆霸王,你说这……
正好林兄来了,老二跟着您这些年可是大有长进的,要不您受累……”
老爷子杨士勤这话一说,林则徐还没怎么着呢!杨猛就不愿意了,开什么玩笑,自己的事情多着呢!哪有功夫陪着林老虎瞎玩?
“林大人您受累许我个总兵官吧!银子咱们有的是!”
自家已经有了一个二哥要做林则徐的铁杆,杨猛可不想被林则徐限制,万一这位打蛇随棍上,真要收自己做弟子,跟着他识文断字,岂不是浪费时间?
“总兵官?那是要离家五百里的,再说了云南的一镇官兵也不过千余人,我许你个更大的官职吧!”
完了!一听这话,杨猛就知道自己被林则徐算计了,这老爷子好话不说,说什么拜师的事情,弄不好自己就要被林老虎抓了壮丁。
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标中军杨副将
“我许你一个督标中军的职司如何呢?把参将换成副将,不仅官职涨了,而且手里的职权也是不小。”
见杨猛不说话,林则徐微微一笑就把从二品的副将官职许了出来。
虽说督标也是绿营,但督标中军的副将,可是整个督标的总官啊!林则徐张口就许出这样的官职,显然是想用杨家的人手作为自己的后盾。
“督标中军?听着到不错,管束多么?三爷可不想成天被人管着!”
督标?林则徐打的好算盘,自家老爷子也是,怎么就把小辫子巴巴的给递了上去呢?
不过接掌总督府的督标,貌似也是个不错的买卖,那样一来整个总督府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现在云南巡抚的职位依旧空悬,督标、抚标那是一个营的兵,借着机会在新军之外另扩一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混账!怎么跟林大人说话呢?三爷,在别人面前称呼称呼也就罢了!跑家里来撒泼,皮紧了吗?
林兄,可使不得啊!贺老夫子许的那个参将衔,就让老三撒了丫子,您是不知道,为了防疫,只因为新招的人手不听使唤,他就在军营之中搭了刑台,一天就杀了一百多人。您再给他弄个督标中军的职司,这偌大的云南,还有哪个能约束这顽劣子啊?”
杨士勤也没想到林则徐能打蛇随棍上,本想着客套一下了事儿,没曾想把老三给送了进去。云南的大事都是自家老三掌管,接了督标的差事,就怕耽误正事儿啊!
“呵呵……无妨!乱世当用重典,耕翁用人妥帖啊!我也看好了星斗的这股莽劲儿,要想涤荡云南的颓势,非星斗这样的悍将不可啊!
再者说了,星斗入了督标,我也能时时提点,到时候还你一个文武全才的儿子就是了。”
大清各大疆臣之间时有书信来往,贺长龄乃是勤勉之官,与林则徐也有过书信来往,以前也略略的提过杨家,不然林则徐一个当朝一品,怎会和杨家扯上过于密切的关系?
“这么说以后云南的督标,就听我的了?”
老爷子那里得给他个提示,接掌督标并不是什么坏事儿,反而有不小的好处,既然这林则徐愿意与杨家同坐一条船,那自己在他手下出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算是吧!听说你在宜良捐建了一个明湖书院,这是为何啊?”
对于杨家,林则徐也是做了功课的,杨家在明面上的事情,他都摸了一遍,只有这明湖书院,还存着不少的疑点。
若是这明湖书院是杨士勤建的也就罢了!只是杨家老三莽夫一个,他捐建书院就值得考究了。
“挣钱呗!”
林则徐的这一问,也在徐子渭等人的算计之中,有备而来的杨猛,自然是对答如流了。
“挣钱?怎么个说法?你建这个书院,圈了不少的山林田地,花了不少钱吧?入住的学子还管吃管住发银子,一年也要话不少钱吧?这钱从哪里赚呢?依我看赔钱还差不多!”
杨猛的这个解释,林则徐也听得有些糊涂,赚钱?莫不是杨家老三在耍弄自己?
“账房师爷,得识字吧?你花钱雇好手,一年几百、上千两银子,自己养一,个除了读书,再就是一年五六十两的银子俸禄,这一进一出,一个人一年就能省下几百两银子。
我在宜良有大片的良田,滇西也有我的田庄,这种地光靠庄农佃户是不行的,农具得造吧?种什么东西也得看看价钱吧?怎么种也得有人教吧?建个书院,这些人就有了。
我家老爷子,现在管着铜盐,咱们要想从这里面赚钱,除了会算账,还得多出产,这些少了读书人也是不行的。
你看看我说的这些,哪个少的了读书识字的?建书院才花几个银子?老子数钱的时候,你们还傻呆呆的看老子的笑话呢!
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就是为了挣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