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节
痒子症!至今没有治疗的法子,染上了就是死路一条,这些东西,虽说不起眼,但绝对不能懈怠!
你想一想,一旦一个几万人聚集的铜厂,爆发了痒子症,会死多少人?
还有就是那炸山的法子,一样也可以用在铜矿之中。”
工程技术差,也让杨猛想到了医疗水平,瘟疫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大杀器,尤其是那个叫做痒子症的鼠疫,染上就死绝无幸免,随着云南的快速发展,自己在这方面好像也有些疏忽了。
“呀!这事儿我还真没注意,身在滇西的我家老爷子也把这事儿抛到了脑后,三爷提醒的是,泰辰做的还不够好!”
关于防疫的说法,对丁泰辰来说,也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自从那次鼠疫之后,有些东西也在慢慢的改变,本来极为严密的防疫措施,在各地已经变成了摆设。
新军、武庄之中,全是血气旺盛的青壮,他们本就不容易染病,而矿场的多半人口,也是壮丁,可依旧有大量的老弱混杂在其中。
就如三爷说的一样,万一爆发疫情,那可真是祸从天降啊!
“记住!许多病,在防不在治,得了病也不一定能治得了,防住了才是关键!接着说吧!”
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老百姓对杨家来说,即是财富也是负担,有了大批的人口,就能创造无数的财富,可同样,这些百姓的生老病死,杨家同样需要负责。
一场大疫,一场饥荒,如果处理的不妥当,就会惹得民心尽失,各地怨声载道,还是那句话,你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成了什么,老百姓跟着杨家得不到好处,他们就会另投明主,这也是现实。
“咱们这段时间,进了几部火车,也在一些平坦的矿场开始铺铁轨了,只是下面的人,不怎么支持,说是破坏风水!”
风水之说,也是个大杀器,轮船之前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火车,虽说是建在深山的矿场,可依旧遇到了风水的阻击。
“这个简单,找一些有名望的风水大师,弄个玉带缠腰,福荫百代的说法。
再有就是把火车的名字改一改,就叫神火飞车,就说这是神灵交给云南杨佛爷的座驾,这么说还有人不愿意吗?
一些散布谣言的也可以用些阴手,就说这是得罪了神灵,遭了报应!”
对付迷信,科学不一定是最好的武器,迷信对迷信,更有说服力!
“这……好吗?”
打着杨家老爷子的名号出去骗人,丁泰辰除非是皮子紧了,这事儿要是让滇西的丁家老爷子丁保钧知道了,非得把他打死不可!
这事儿就怕玩漏了,败了杨家老爷子的名号,那自己就成了罪人了!
“行啊!不成你跑一趟昆明,问问老爷子,保准他点头。”
丁泰辰一犹豫,杨猛的心里也打了个突突,这事儿还真不太好说啊!
“还是三爷去吧!”
一看杨猛的表情,丁泰辰就知道这事儿没谱,自己要是巴巴的凑上去,让杨家老爷子追着打,那多败兴啊!
“就没啥能说服老爷子的办法?”
打着老爷子的名号出去骗人,不管是好事孬事,万一让老爷子知道了,弄不好自己还得挨鞭子。
“柯尔特最近弄来了一万五千条霍尔步枪,三十门重炮,其他火炮几百门,还有就是几十部电报机,宜良和昆明之间的通信,已经瞬息可至了,不知道这个行不行?”
柯尔特算是不错,近半年的时间,弄出这么东西,算是出了力,对于枪炮杨猛的态度淡了一些,云南现在的枪炮,已经有了自保的能力,陆战,杨猛并不惧怕,无论是朝廷的几十万还是列强的十几万,在云南开战,杨猛自信能战而胜之。
那几十部电报机,才是真正可心的玩意儿,这东西大兴之后,快速沟通四省之地,在防务上,就没有什么漏洞了。
“老爷子那边怎么说?”
“好!”
“那就好!这电报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
“有线的!”
“怎么在来的路上,我没有见到线杆呢?”
“多半是从山里走得,这东西太显眼,只怕被人捅出去!”
“多走了多少冤枉路?”
“从宜良到昆明,多走了近百里!他们带来的电缆用完了,最近正在准备建电缆厂呢!”
从丁泰辰口中听到电缆二字,杨猛觉得特别的亲切,多么熟悉的词汇啊!虽说不用看也知道,这所谓电缆不是自己以前见过的,但总归是个进步不是?
“线杆用的是什么木材?”
“杉木杆!”
“杉木?是不是有些不耐用啊?火烧过的松木最好!”
木制电线杆这东西,要是别人的话,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但杨猛知道啊!当年落后的金三角,这样的实物,杨猛可是见过的。
“松木是北方的特产,咱们这边没有啊!”
“笨蛋!米利坚也没有吗?无非是用云烟换,连着铁路用的枕木,一并大量的进口,树木森林,不到万不得已,咱们不用自己的。
让他们直接按照尺寸加工成木方,这样运量就上去了,云烟就是白给的玩意儿,缺什么东西只要是云烟能换的,咱们就直接用云烟换!
但凡是涉及机械设备的,咱们必须要能自己造,这是根本,原材料可以进口,但技术设备什么的,咱们必须自己学会。
这制造电报机的厂子建了吗?”
从杨家老爷子和铁路,一下过渡到电报机,丁泰辰也适应了好一会儿,才饶过这个弯,翻了一下自己的记事薄,他才慢慢的开了口。
“米利坚这边来的是电报公司的东主莫尔斯,他要了十万美元的专利费,还有就是要咱们给二十万美元的建厂费用,这个数目不小,我还没答应他呢!”
银子绝对是个好东西,柯尔特派人来了,莫尔斯也亲身来了,这些人可都是后世响当当的人物,没想到啊!为了一个利字,这些人不惜远涉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