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节
后方的缅王得到这个消息,也是大为震怒,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霍马林,就是这支援军的任务。
霍马林虽说是个城市,但也只是个小城而已,没有什么完备的城防,想要挡住一万多配备了击发式火枪的阿三还是很难做到的,英吉利的印度军团,两天就打下了霍马林,这也是很正常的。
既然英军开了战,缅军也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开打,虽说三万缅军,只装备了几千支火枪,但人多势众也是个优势,而且这批缅军的将领,跟着杨猛的人,学了不少攻城的法子,到了地方就挖地道攻城,三千青壮的损失,对这些见惯了死亡的缅军将领来说,直接就可以无视。
他们眼中看到的唯有战功,他们的目的,就是夺回霍马林,城墙被破,死伤过千之后,印度军团也很是果断,直接就退出了霍马林,退到了霍马林城外的山上。
缅甸的六万援军,若是缅王新组的军队,必然会在霍马林固守,可这些人不是,他们是在暹罗经历过尸山血海的屠夫,第一时间追击印度军团,就是缅军将领们作出的决策。
战心,成了一个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虽说印度军团的装备优良,对付仰攻的缅军也有地利优势,可悍不畏死的缅军士兵,给了印度军团太大的压力。
没有英吉利本土军团坐镇,印度兵,也就能打打顺风仗,一旦对上凶悍的敌人,他们会做的只是溃散而已。
缅军攻山付出的伤亡,比攻城要小的多,沿着印度军团的退路,一万缅军两万泰族青壮,竟然在十天之内打到了英帕尔城下。
这个既出乎杨猛的意料,更出乎英军的意料,缅军主力攻打英帕尔,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见到了城池,缅军将领的眼光也慢慢的亮了起来,虽说暹罗境内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但见到城池,就想抢掠的想法,却深深的刻在了攻打暹罗的缅军将领心中。
恐惧与害怕,早就被无尽的杀戮给抹去了,虽说英帕尔有一千英军守护,而且城墙上还有火炮,但泰族的青壮就不是人,缅军的将领一声令下,泰族的青壮们扛着印度军团丢下的火药桶,就扑向了英帕尔的城墙。
霍马林,这支缅军用了一天的功夫,就打下来了,英帕尔虽说是座山城,可是英帕尔的城墙,也怕挨炸啊!
两天的功夫,虽说泰族青壮死伤过半,但英帕尔的城墙,还是坍塌一截,这一截也就够了,冲入英帕尔的缅军和泰族青壮们,瞬间就变成了禽兽,什么英吉利人、什么印度人,他们才不管这些呢!凡是长得跟他们不一样的,就一个结局,死!
一边杀人,缅军的将领们也没闲着,英吉利人害怕死人,这是下缅甸那边的经验,除了一些女人之外,英帕尔城里的人,布满了萨拉马蒂山西麓,从山上到山下,几十里的范围之内,无一处没有死尸。
这样的惨状,也是英军不曾经历的,屠城!这好像是中世纪才有的恶习吧?钖尔杰尔的援军,真是被吓着了,他们没敢上山,而是直接退回了钖尔杰尔。
第四百一十六章 疑兵之战(下)
三万手下人在英帕尔做的一切,传到了缅王耳中,缅王也委实被吓了一跳,被派去霍马林的这三万人在缅王的眼里,不过是二线队伍而已,要不缅王也不会先派他们去暹罗,后派他们去霍马林。
但是这些漠视生死的人,却给缅王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把缅王带入了歧途,这些人虽说在暹罗立了战功,可战功大多数还是被高层的将领们给瓜分了,留给这三万缅军的,只是些残羹剩炙。
对于这些人的战力,缅王并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在他的认知里,事实是英军没有那么可怕,二十年前的英缅战争,现在的缅王当时还是王储呢!根本没有机会参战。
二线队伍都能夺取英帕尔,这英吉利人也不过如此嘛!
英帕尔一战,不仅出乎众人的意料,而且让缅王重拾了东南半岛第一大国之君王的野心,英吉利变成了绵羊,缅王接下来的动作也有些大了。
整军重建仰光,收复下缅甸的失地,这两者有了英帕尔之战,就可以继续下去了,收复失地是小事,重建仰光恢复大国荣耀,才是真正的大事儿。
“操!缅王疯了!拿缅军最精锐的部队,与英吉利最操蛋的部队相提并论,重建仰光,这他妈就是找死啊!
勃生与仰光隔着不过几百里地,英军两个冲锋就能打到仰光,让乔孤乃加强戒备,绝对不能让英军生擒了缅王。”
缅王虽说走了一招臭棋,但对杨猛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英帕尔阖城被屠,那就绝了缅王议和的路子,加上缅王自信心膨胀,想必英缅战争还是有的打的。
英帕尔屠城之战,从印度传到英吉利,花了十几天的时间,这个消息令英吉利朝野震动,真正的战争,在众人意料之外爆发了。
印度总督,对缅甸可以说是虎视眈眈的,可对一国开战,印度总督还没有这个权利,泰缅战争进行的时候,印度总督一力主战,但这个有些激进的计划,被英吉利本土的高层们打压了下来。
最终只是给了一个用一万多印度兵试探的命令,倒不是英吉利人有多谨慎,这只是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而已。
杨猛之前算计错了,缅王也算计错了,英吉利出兵霍马林,虽说是开战,但试探的成分居多,从勃生登陆,只是杨猛自己的想法而已。
而缅军那三万屠夫,大大咧咧的屠了英帕尔城,这无疑是打了英吉利高层大佬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十年前的那次教训,早就被抛到了脑后。
英吉利政府与印度总督不同,他们在亚洲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还是为了保全印度,保全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可缅甸军队,野蛮残忍的做法,无疑是弄脏了这颗明珠,本来试探性的战争,直接就变成了真正的战争。
而这样的结果,也是权力斗争的产物,印度总督在里面也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印度兵就真的那样毫无战力吗?英吉利在印度的兵员不少,防守印度的军团,九成以上都是用的印度兵。
印度兵也有强弱之分,有英国军官的印度兵团,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全部是印度人组成的军团,其战力可想而知,这些人也就是做辎重兵的货色,真正的打仗,这些人只能做炮灰而已。
攻下霍马林,那是巧合,可英帕尔被屠,也在印度总督的意料之外,本以为有一千英军防守的英帕尔是座坚城,可没想到两天的时间,就被缅甸军队给攻占并且屠城了。
关注战争的人并不多,尤其是殖民地的战争,但屠城就不一样了,缅军这一记耳光甩得太重了,英帕尔被屠的消息,如果传遍了印度,那英吉利的统治就要受影响,如果传到了欧洲,弄不好欧洲大陆的格局都要受影响。
战争,大多时候都是匆忙与盲目的,坐镇勐腊的杨猛,想的有些多了,即使是英吉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英帕尔被屠,吹响了英军大举进攻缅甸的号角。
夺取英帕尔城,掩盖这次被屠城的消息,就成了印度总督的责任。钖尔杰尔的英军又一次踏上了征程,从山脚开始收尸,一万多人的英属印度军团,花了五天时间,才将满山的尸体收拾完。
攻打英帕尔,也成了英军的一个难题,直接打损失太大,之前那一万多印度兵,可以说是杂牌中的杂牌,也可以算是一支编外的军队,那一万人的损失,印度总督这边还是能轻松接受的。
可一千英吉利本土军人的损失,就有些难以接受了,一千人,是一个团的数量,一下损失一个团的本土军团,这也算是重大损失了,同样这也说明守城的缅军还是有一定战力的。
英吉利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的驻军,并没有杨猛想象的那么多,加起来也就四万多人的数量,算上印度的殖民军,英吉利在印度的总兵力也不过十多万人,除去守护印度的军队,英吉利能一次拿出六七万人,就算是大手笔了。
面对英帕尔城,新来的这一万印度兵,也是有些胆怯的,满山的尸首,不是谁都能等闲视之的,想到守城的是群恶魔,这些印度兵有些胆寒了。
第一次试探性的攻城,这群印度兵就见识了缅军的厉害,火枪火炮,对缅军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虽说不如印度兵玩的溜,但居高临下打活靶子,他们还是能轻松胜任的。
三天时间,三次试探,三次试探丢下了近千条人命,不到两万缅军守卫的英帕尔岿然不动,印度兵的战意,就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英帕尔是个山城,攻城的火炮运不上来,单指着随军的几门小炮打垮英帕尔的城墙,也有些痴人说梦。
求援,前线的英吉利统帅,只能无奈的求援了,英帕尔不缺水不缺粮,想要围城,基本就是个笑话,不等英军困死城里的缅军,英军的补给线,就会被拖垮。
攻城,是必须的,重新占领英帕尔也是必须的,三个旅的旁遮普步兵,一个旅的锡克步兵,一个团的尼泊尔山地步兵,被派到了英帕尔,锡克步兵和尼泊尔山地兵的到来,也充分说明了英吉利的决心。
面对城下越来越多的印度兵,英帕尔的缅军,也有些胆颤了,他们不怕泰族的青壮死,也不怕英帕尔城内的百姓死,但是他们害怕自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