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毒清> 第66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0节

双方加起来,十几万人作战,复兴团就跟盗贼团差不多,给养基本靠抢,给养的压力,让前线的战斗分外惨烈。
打胜了才有饭吃,这无疑是个鼓舞士气的好办法,靠着这个复兴团,慢慢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为了口粮,老百姓可是敢玩命的,地主军团在战心上,就差了不少,虽说没有大溃退,但被复兴团打的节节败退,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地主军团的战争打的不错,新军的将领们,前期也是昏招频出,但地主军团的将领,也强不到那里去,沙盘推演,让新军的将领们成长很快,前一天打了败仗,当夜就要推演一下,第二天就实战,这是个快速成才的办法,反正死的不是自己人,新军的将领们,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这能力与素质,就在飞速的提高着。
北方平原的战事,却势如破竹,虽说英属印度军团,有不少的新兵,可这些装备不齐全的新兵,根本顶不住复兴团的冲击。
开战之前,只要喊一通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管他是锡克的新兵还是旁遮普的新兵,溃败逃散,都是最终的结果。
人越打越多,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好处,英属殖民地的百姓,过得还不如那些荒僻地区的百姓呢!连粮食都不用分,只要喊出一个口号,参与者就越来越多。
打仗多数时候打的都是群胆,韦驼子的人在印度鼓动叛乱,很难!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军队支撑,进攻北方平原的复兴团,不仅是精锐,而且他们有统一的印度服饰。
这就是最好的说服力,一支正规军叛乱,怎么会没有从者如云的景象呢?
将经历过战火的士兵送到北方平原,将北方平原招收的新兵送到战场,杨猛在练将,复兴团在练兵,两个月的时间,印度地主军团的人越打越少,而复兴团的人却越打越多,十五万经历过战火的军队,就是复兴团的底气。
越打人越多,耗费越来越大,地主军团的实力也越来越弱,媾和已经成了,地主贵族们不得不做的事情。
复兴团虽说正在好时候,可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补给问题,虽说在北方平原占了不少的土地,但时间与月份对复兴团来说,却不是很好,刚刚过了农忙的时节,复兴团手里的粮食虽多,但跟着混饭的人更多,能不能坚持到明年的收获季节,对复兴团来说,也是个相当难的事情。
第四百三十七章 反抗者的报复
复兴团要解决自己的补给,只有两条路可走,外购与内购。补给的问题不解决,复兴团的十五万军队,到了明年,也只能剩下三五万。
外购,周边的陆路国家,都是难兄难弟,想要从邻国买粮食,复兴团手里的金银是足够的,但邻国的粮食却不是足量供应的,买个几万人的口粮,花大价钱还是能够办到的,但复兴团不是个几万人的小组织,他是辐射半个北方平原的一个小国家,几万人的口粮,有和没有,没多大差别。
海路外购,是个不错的主意,东南亚的稻米,美洲的玉米、小麦,只要开足了价码,要多少有多少,买整个印度一两年的口粮,应该没什么问题。
杨猛以云烟换粮食的政策,对复兴团来说也是个好事儿,列强的殖民地,米利坚为代表的美洲,这两年那边的种植园,都在慢慢的侧重于粮食的生产。
但是,海外的粮食不少,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吉利,能让这些粮食顺利的到达印度吗?答案是很明显的,不可能!
外购粮食的路子,被先天条件限制的死死的,外购一两船或是陆路的几百吨粮食,对复兴团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的玩意儿,这样的路子,想想也就是了,伸手去做,那复兴团领导们脑子就有硬伤了。
外购不成,只有内购了,受杨猛粮食政策影响的,不仅有东南亚、美洲,东印度公司也是一个样,印度的土地上,只有三种经济作物,烟土、棉花和粮食,这些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利润都是差不多的,适合种烟土的,就种烟土,适合种棉花的就种棉花,剩下的全部是粮食种植园。
印度的莫卧儿皇室名存实亡,各地的王侯贵族与地主,就是割据印度的主要势力,他们与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形成了一张极端复杂的关系网,依从、对抗、妥协,复兴团虽说发展的迅速,但要是对上这三大势力,也是属于找死的行为。
印度的北方平原,是英吉利的统治中心,德里,就在北方平原,复兴团频频占据北方平原的一些富庶地区,也引来许多人的不满与恐慌。
英吉利当然是最不满与最害怕的了,印度的王公贵族们也不消说,与复兴团打生打死的地主军团,跟大清的团练差不多,真正属于王公贵族的军队,还没有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
内购粮食,说出来简单,可做起来也不容易,复兴团起码要跨过三大势力,才能顺利的购得粮食,英吉利的总督府、东印度公司还有就是印度的王公贵族们。
对英吉利来说,复兴团就是他们的死敌,印度复兴了,那还有英吉利的什么事儿?印度殖民地庞大的收入只是其一,充足的兵源,对岛国英吉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卖粮食给复兴团,这就是嫌死的慢了。
粮食对东印度公司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粮食、烟土是东印度公司换取云烟的货物,粮食和烟土,在以物易物的交易之中,比现金银的价值大。
把粮食卖给复兴团,如果挣钱还好说,可没了粮食,用现金银购买云烟,这一进一出,复兴团肯定不能出天价,东印度公司赔钱的几率,占了多数,无利可图,这粮食买卖也就做不成了。
最重要的一点,东印度公司的名字还有一个前缀,那就是英属,扶持自家政府的叛军,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东印度公司利益的。
对印度的王公贵族来说,复兴团也不是个什么好玩意儿,复兴印度是他们这些王公贵族的事情,你复兴团蹦跶出来,将来要是真的复兴了,这功劳算谁的?
让复兴团把功劳让给这些个王公贵族,想想也不怎么可能。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复兴团是干什么的,是怎么起家的,复兴团这群人,说白了就是一群暴徒,打劫地主贵族的暴徒,看看复兴团这几个月的发家史,那可是印度的地主贵族大户们的血浇灌出来的,让印度的王公贵族与复兴团合作,还卖给他们粮食,除非这群人的脑子也抽抽了,不然是个人就不会干这事儿。
外购的路子,是条绝路,内购的路子,也差不多,复兴团想要维持十五万军队的补给,维持自己地盘上,几十上百万人的补给,除了武装劫掠,好像就没别的路可走了。
复兴团的消息传到了杨猛手里,看了看那十几个复兴团领导,对时局的分析,杨猛不由的笑出了声,这帮傻犊子,还真把复兴印度当成了己任,看来这帮子傻货,还是没让世道给回炉啊!
“说这些话有个屁用!直接抢他狗日的!”
复兴团的责任是什么,杨猛自己建的这个玩意儿,岂会不清楚?复兴团真是复兴印度的吗?这个不好明说,但现在复兴团的任务,就是全线激化印度的矛盾,让印度陷入一个极端混乱的局面。
买粮食,就是现在的云南,也是除了用云烟换,就是在大清的各省抢,在印度买?开什么玩笑,有这个闲钱,复兴团不如到自己这边买军火。
杨猛的话是这么说的,回信也是这么回的,韦驼子现在就是复兴团的最高领导,那十几个复兴团的缔造者,在韦驼子看来,就是杨家的奴仆,这事儿三爷怎么说,复兴团就要怎么做!
复兴团那边开抢了,杨猛也没闲着,杨家积存的老旧军火,也该换代了,燧发枪已经过时了,击发线膛枪,杨家也存了太多太多,老式的滑膛枪,没多大用途了,与其回炉,不如交给印度人民,为他们的民族独立,出上一份气力,毕竟杨家的褐贝丝滑膛枪占了绝大多数,而杨家的褐贝丝,也大多是印度款的。
这些凝聚了印度人血汗的东西,还是交给他们比较好,这样,纪年意义也是不小的。
复兴团开打了,继续对着北方平原使劲,现在复兴团的持久战力不成,杨猛也让复兴团的军队,避开了德里这样的大城市,现在搞这些大城,虽说胜算不小,但损失更大,与其在这些大城周边墨迹,倒不如先抢了小城和村镇,这些地方的地主贵族,虽说手里的财富不多,但他们的数量多啊!
而且小城和村镇,也是大量贫困人口聚集的地方,印度的百姓,可比大清的百姓惨的多,不仅要受地主贵族的压迫,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对他们的剥削也是无处不在。
别的不说,单说说印度的饥荒吧!是印度没粮食?当然不是!那是东印度公司,廉价收走了大部分的粮食,这跟大清的现状一样,不是没粮,而是粮食不是给老百姓吃的。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复兴团走的是亲民的路线,衣衫齐整军容威严的复兴团,很快就在印度北方的平原地区,打响了名头。
从荒僻之地,到富庶之地,无论是大清还是印度苦哈哈都是数量最为庞大的人群,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这桶火药被点燃,威力也是相当恐怖的。
一夜之间,也或许是好几十个夜晚之间,印度的北方平原,兴起了无数打着复兴团名号的反抗组织,他们的理念或许与复兴团不同,但他们的做事方法却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劫掠。
压制的民怨一旦被释放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这些反抗者跟复兴团不一样,复兴团只会找大地主、大贵族下手,而这些印度老百姓,可不分这些,只要你比我富有,就是目标。
地主、贵族、大户、富户,就是这些人的目标,当然英吉利的大小商人,他们也没有放过,从村寨到乡镇,从乡镇到城市,这些人带着报复性的掠夺手段,一下就把复兴团的名声给败了个精光。
屠杀、奸淫掳掠、无时无刻不在印度的北方上演,随之兴起是一个个抵制复兴团的民团组织,这些印度穷汉的所作所为,有些令人发指了。
复兴团的军队到了这些地方,穷汉们的组织,也不会与复兴团合并,尝到了甜头之后,才是这些人最恐怖的时候。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