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节

上天行周,从而才有周礼,孔子的礼,尤其是从周礼衍生而来的礼,某种意义上来说,便代表着“天”。
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不语,不代表不信,而是代表敬。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这说明,孔子还是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尊奉于“天”的。
而苏寻的所作所为,乃是以剑斩命,拒绝了传承天命,也拒绝了“礼”。天命不再,周室难兴,因此,孔子会怀疑人生便也是很正常的了。
面对孔子的问话,老子指向大地,说道:“这天下的正路,就在这里。”
孔子一愣:“就在这里?”
老子点头道:“天下的正路,在于造化。天地存在,造化便存在。天所制定的新路,无论是规则也好,道理也好,礼法也罢,终究是片面的。”
“人心没有伪装,才能够分清楚何为真,何为假。若强行压抑一个人的本性,所能够得到的往往是相违逆的后果。这一次,苏童儿的作为,便是最好的例子。”
老子说到最后,目光放在了苏寻的神色。
苏寻听到前面,心中还若有所悟,总觉得老子虽然是在解答孔子的话,但好像隐约也有指点自己的意思。但等听到最后一句,心中也是不由一怔。
那孔子目光也再度放在了他的身上,含有深意地说道:“原来洛邑的瑞象,果然是苏公子所为。”他之前似乎也有猜测,但一直不敢确认,如今终于证实,看向苏寻的目光也更加复杂了。
毕竟,苏寻相当于亲手毁了孔子的周礼。
不过孔子也没有说什么,面向老子道:“先生的道超然于物外,孔丘佩服不已。不过,我却仍然不赞同先生所言。周室虽然或许将不复存在,但是天下尚有诸侯,我有意游历诸国,总有一日能够验证礼法是否能够创造太平盛世。”
孔子说完,便向老子继续行大礼,然后,便回归于身后的百人之列,向东方扬长而去了。
来到了,遇到了,看到了,离开了。
孔子与老子的相遇没有苏寻想象中的碰撞。仿佛十分平常,就像是遇到了一个问路人。
但是,看着孔子的离去,苏寻,却若有所思。
第十八章 入道
孔子与老子的会面,看似并没有引发什么。可是,苏寻却若有所思。
就好像之前所说的,孔子的一生,信奉的是所谓的“礼”,尤其是“周礼”。
但实际上,周礼所代表的,是“天”,更是天地之间的“规则”!
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苏寻从这里或许看不出什么。可是如今的苏寻,经历了梦中四世,并且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苍”的存在。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天”,所代表的就很微妙了。
在西游记中,可以看得出玉帝、老君与如来这三方,分别代表的,其实便是“儒”、“道”、和“佛”三方。
换句话说,儒家的礼,其实代表的便是玉皇大帝!而玉皇大帝,所代表的便是“天”。
如今看来,周礼很有可能,便是“奉天”而生。
仔细想想,周朝称天子,而周礼也是在那个时候而诞生的,的确很难让人不去与“上苍”联系到一起。
不过,孔子,乃至于周公是否与玉皇大帝有关系呢?
这一点,苏寻觉得,应该还是不然的。
因为春秋时期的周礼,是一部举世著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周礼的出现,以礼制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虽然,是进一步地将人间与等级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出现许多弊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礼的出现,的确让周朝的社会稳定了许多。
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想要恢复周礼,重现一个真正稳定的太平盛世。
如果孔子生在现代,绝不会去主张恢复周礼!
但只可惜,孔子生在的,并不是现代。虽然这造就了他,却也限制了他。
他更不会知道,在四百年后,周礼的含义将会彻底发生质变,他一生奉行的儒家,也会成为故步自封的“儒教”。
想到这里,苏寻忽然意识到老子之前对孔子所说的话。
孔子对老子询问“正路”在哪里。老子只是说,正路,就在这里。
一条大路的本质还是大路,这条路是通天之路还是入地之路只不过是人赋予它的概念!
周礼是“奉天而生”,但是,周礼的本质并不是“因天而生”。周礼本就存在,只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天只不过是借用了这个名字,让其发展成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春秋时期的周礼,与汉朝以后的儒礼一样。礼还是那个礼,意却已经不是那个意。
所以老子说:人心不应该有礼法的伪装。
但一旦人心被礼法所蒙蔽,能够超脱出来。除非是“圣贤”,否则,却是难之又难的了!
苏寻斩命,虽然对于苏寻自己来说,他经历了棋盘四世,了解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不甘于被困在棋盘之中,所以他斩命求道,试图超脱。
可是,在旁人的眼中看来,尤其是在老子的眼中看来,此举,难得之至!
不过就算苏寻不斩命,而是遵从礼法。实际上,对于“造化”而言,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极为渺小的。
苏寻一人,即便让礼法重振,让天道彻底取代人道。但是,人心还在。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