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节
他写了奏报,一份给德川家庆,一份给水野忠邦,那都是固有之理。看到忠右卫门给老百姓吃的都是碎粒的米饭,或者就是泡饭,迹部良弼没有说什么。他暗中揣测是幕府官仓开给忠右卫门的都是陈米,煮出来的饭肯定不来事,也没啥好奇怪的。
“每日前去受赈的百姓有多少?”水野忠邦和自己弟弟说话当然就不必打什么官腔,平铺直叙,一点儿客套都没有。
“约略十八万,稍有上下。”迹部良弼是看过账本的,助六写的很是明白。
“那忠右卫门施赈时,所给的粥饭是否充足。”
“到是一点不少。”
忠右卫门一点儿都没有克扣粮食,煮完了糖水之后,都是足量发放的米饭。根本不存在什么中饱私囊的情况,顶多就是煮饭的那些临时工,会在煮饭时多蹭两口。世上没有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好事。对于这些没有任何工钱,只能敞开吃饭的临时夫役而言,忠右卫门也不会管的太严。
你在现场,只要不撑死,你就使劲吃,你一顿吃三斤饭四斤饭都没事。但是不允许你外带,要是敢偷偷夹带,那对不起了,打一顿赶出去。反正有的是人愿意来卖劳力,这年头最不值钱的就是打工人,一茬一茬多的很,少你一个不少。
“恩……”自己弟弟亲眼所言的,肯定不会假,水野忠邦便放下心来。
“之前记得您是让官仓发派的一年陈吧。”迹部良弼从旁边拿起一个小包裹。
两片箬叶包着一份米饭,米饭自然就是忠右卫门给百姓派发的碎米饭,迹部良弼要了一份,算是实物,拿回来给德川家庆以及水野忠邦看。
“怎么?”水野忠邦当然记得,这是他亲口下的命令。
要不是他下命令,指不定官仓那边的人会给忠右卫门什么样的烂米呢。甚至有可能他们给幕府报账给忠右卫门的是当年新米,实际上却把新米换成三年陈、五年陈,从中赚取大笔差价。这种事古今中外不绝于耳,都是封建官僚的老套路了。
一边问话,水野忠邦又一边打开箬叶,里面是已经没什么滋味的碎米饭。因为糖分都被忠右卫门给煮掉了,所以米饭的粘性也有所下降。甚至气味上面,也远不如正常蒸煮出来的米饭了。
水野忠邦吃的自然是精米,他吃的那些米颗粒饱满,椭圆通透。好下口,又有一定的嚼劲,这年头日本未来很著名的“越光米”已经有了培植的苗头。未来甚至能培植发育成在东北那种寒冷地区种植的大米,有一说一,早期东北大米,确实和日本的越光米有直接关系。
不过水野忠邦在担任宰相的同时,还是滨松藩十五万三千石的大大名,他也亲自处理过藩政,知道新米陈米的区别。
眼前的米,像极了那种三年陈以上的陈米蒸煮出来的饭。米粒已经完全碎开,饭粒上面看不到什么晶莹的光泽。吃到嘴里,如同嚼蜡。
“这米怎么像是三年陈……”水野忠邦不置可否。
“现场派发的都是这般米饭。”迹部良弼在现场就尝过了,感觉这米饭有些差。
“你且只管向将军様禀报放饭充足,其余的稍候。”
心中有所怀疑的水野忠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官仓里那些蛀虫,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没有给忠右卫门相对好一些的米。毕竟参考忠右卫门的履历来看,是个办事认真的人,而且自己亲弟弟也看的分明,忠右卫门放饭都是足额足量派发的,没有克扣。
等迹部良弼离开,水野忠邦另外安排的几个人,也把自己探查到的消息回来禀报给了水野忠邦。忠右卫门日夜都在煮饭的事情就不说了,十几万张嘴要喂,即使已经扩充到上千口锅一道煮饭,那也需要分批前来领饭,不然根本无法供应。
而这几个暗探带回来的米饭,也和迹部良弼带回来的一样,都是这般碎裂无光的样子,除了分量足以外,几乎无有可取之处。
“真是该死!这般蠹虫!”水野忠邦真的生气了。
此番救灾,那就是为水野忠邦激进的检地政策擦屁股,现在城外农民因为不检地,已经完全散去,各安本业。若是因为赈灾不力,导致城下的町民发生不满,再来一次强诉,那就算是身为帝师的水野忠邦也扛不住了。
不是每次都正好有能推出来的替死鬼的,矢部定谦只有一个。像是忠右卫门这样年俸六十俵的小小改方,根本没有资格被推出来做替死鬼。
心中怒极的水野忠邦即刻派人去官仓调查拨给忠右卫门的到底是什么米,若是那帮子官仓官吏还玩什么以次充好的把戏。水野忠邦不介意挑个由头,杀几个不开眼的来立威。他上台改革,掣肘的人太多太多,正缺拿来杀得鸡,杀了给上蹿下跳的猴子们看看。
可回报来的消息却让水野忠邦有些捉摸不定,官仓拨给忠右卫门的确实是一年陈,现在还有好几万石放在那儿呢。
难不成是忠右卫门换成了烂米?
若是这样,那忠右卫门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第70章 价抵将军八分一
心中疑虑的水野忠邦对忠右卫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丝不满,种种事实证明,忠右卫门正在把糟烂的米饭拿去给受灾的百姓吃。
虽然因为忠右卫门发放的数量相对充足,所以百姓们并没有产生什么剧烈的不满。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被救济了,以前幕府的官吏赈灾,发的也是这般糟烂的陈米粥饭,数量还没忠右卫门发的多,这回算是不错了。
可到底在水野忠邦的心里扎下了一根刺,如果解不开,未来总有爆发的时候。现下水野忠邦之所以压着,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出大事。
况且忠右卫门刚刚帮了他一个大忙,这时候就对忠右卫门下手,会让别人觉得他忘恩负义。政治人物需要的就是声望,不管是好的声望,还是坏的声望,只要声望高就能够推动手下办事。若是声望被削弱,地位也会随之动摇。
眼下既然无事,水野忠邦便将此事按下不表,只等忠右卫门办完了差事,再寻个机会敲打忠右卫门一番。
到是忠右卫门这边,前后赈灾已经小一月,交托给他的库房里,虽然还有一半的大米,可另外一半腾退下来的仓库,现而今则装着成袋的米糖。
这么多的米糖,肯定是需要出手的。没奈何在场的一众人,根本不认识什么大豪商,连点豪商的边都摸不着。
“要不咱们去找奈良茂吧。”助六望着堆积如山的糖袋。
“奈良茂不是早就死了吗?”忠右卫门转身回道。
“他死了,他儿子也叫奈良茂啊。”
“我知道,可是他儿子现在也就十五岁吧,能撑起家业了?”忠右卫门当然知道像是这种商人家族可能十代人都叫一个名字,但是那个四十岁在江户豪商中名望卓著的奈良屋茂右卫门已经自杀,他的儿子管什么用?
同样是奈良茂,十五岁的奈良茂和四十岁的奈良茂差别大了去了。水野忠邦要名声来推动改革,奈良茂也需要名声威望来做生意啊。这年头一个商人的声望信誉,比钱还要重要,声望信誉就是金字招牌,人家都奔你的声望信誉来。
所以为什么经常有老子死了,家业就败了的例子。因为大伙儿只相信老子,不相信儿子,觉得儿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在还是人情社会的江户时代,得不到其他上下游商人的信任,那基本上也就等于商业生涯结束了。
“十五岁归十五岁,他们奈良屋又不是没有番头店长,总有会做生意的人吧。”助六猜测着。
“得了,咱们就认识这一位,就请他来吧。”忠右卫门也没更好的人选了。
本以为来的会是奈良屋的那些职业经理人,老奈良茂去世以后,小奈良茂又暂时撑不起家业,可不就只能仰仗这些世代奉公的老伙计了。可没想到的是,十五岁的小奈良茂亲自跑了过来,跟着几位自家的伙计。
“所以江户川大人是要与我奈良屋做什么生意?”一名老成的番头向忠右卫门询问道。
“一点小生意,你瞧瞧这个糖怎么样?”忠右卫门让天野八郎搬了一大袋糖过来,又打开给了那个番头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