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
但这里面还是有曲折,幕府早期为了限制日本人的对外贸易和交通,随即于1609年(庆长14年),在全国范围内没收了所有超过五百石的军船和商船。其后,幕府又于1635年(宽永12年),在武家诸法度第十七条中明文规定“五百石以上之船停止之事”,即史称的“大船建造禁止令”。
然后1638年幕府再次发令,明确规定禁止建造的对象是“以安宅船为代表的军船,而非商船”。像是有千石船之称呼的弁才船(载重大约百二十吨),另外还有菱垣廻船、樽廻船、北前船等商船,也都不在“大船建造禁止令”的禁止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禁令,幕府有专门的网开一面!
你建造大型商船,是不违反幕府的法度的!
历史上阿部正弘上书之后,井伊直弼也紧接着上书,直接主张“撤销大船建造禁令,与外国通商,其间须加强武备”。
另外还有一位老兄,也是如此设想,不过因为他不是谱代,所以只能在私下表态。萨摩藩主岛津齐彬指出,“即便修筑了炮台,暂时驱逐了外国舰船,但以我方军船之能力实难追赶。对方远离海岸之后,我方依然无计可施。若不追赶,待对方修整之后又会再次来袭,简直就像驱赶那萦绕周围的苍蝇一般”。岛津齐彬将外国舰船比作苍蝇,虽然可笑但却如实指出,西洋蒸汽战船的灵活机动远非日本的帆船所能匹敌。
实际上到了弘化三年时,整个幕府上下,但凡是个能睁眼的,都知道光是建造炮台,加强防备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想要阻敌于国门之外,只有建造各类军舰才行。
但为什么最终没有建造呢?
没钱!
理由是不是非常棒?当初执掌幕府中枢的老中阿部正弘不是什么救时宰相,他有些事情倒也能够看的明白,可是他并没有帮助德川幕府重整财政,扩充财源的本事。
既然德川幕府自己不能够建造大型风帆战舰,更不要说什么蒸汽火轮船。那么诸位觉得德川家庆会答应解禁,让其他外样大名建造新式轮船吗?不用拍拍小脑袋,只拍拍自己的大屁股也知道答案啊。
要是放开了,岛津和毛利的海军直接开着大兵船,载着人马冲到江户城下。德川家庆却没有可以对敌的大兵船,那德川幕府还不能不能好了呢?
如今的情况有所不同,幕府除开为品川炮台划拨了七十五万两黄金的建设费用,又拨给了佐贺藩五万两铸造大炮的费用以外,攥在水野忠邦手里的黄金还有起码一百二十万两以上。
之前德川家庆已经从中吞没了不少好处,现在水野忠邦把钱袋子捂的死紧,这回就算是德川家庆来搞钱,也会被水野忠邦给顶回去。
你贪一次也就算了,不能没完没了啊!
就算你是将军,也要守一个规矩,大家互相在一个可以容忍的“度”当中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成啊。不守规矩的人,像是德川齐昭,这会子都懒得再鞭了。
所以眼下水野忠邦有建造蒸汽火轮船的钱,加上忠右卫门说的也确实不错,这才愿意带着忠右卫门向德川家庆上奏,并请求德川家庆的允许。
德川家庆不是什么明君,但也算不上什么纯粹的昏君,他贪财好色,任人唯亲,同时懈怠于政务,可他起码是个懂道理的人。他知道幕府现在正在往深渊冲去,希望有个能人出来拽幕府的破车一把。
起码踩一脚刹车是吧……
这位堂堂的幕府征夷大将军听完水野忠邦和忠右卫门两人的禀报,楞楞的坐了一会儿,说了一句“尽管去做!”,便转身离开,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有时候想想,碰上这样的君主其实也还行,只要能伺候好了,事事都交托给你办,一点子阻力都没有,轻而易举的就答应了。
当然坏起来也坏的很,真要杀你的时候,直接把你关在无水无米的屋子里,活活把你渴死饿死的也是他。
人果然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不能一言以蔽之!
既然德川家庆答应了,水野忠邦也同意。向欧洲派遣留学生的事情自然就提上了议程,按照水野忠邦的想法是现在选人在长崎学半年到一年的荷兰语,学会了以后就直接坐荷兰船去阿姆斯特丹,学上四五年就能回来,中间有荷兰人照顾也方便。
可忠右卫门很清楚,这年头你要学工业技术啥的,你得去带英帝国啊。法国也还可以,荷兰的水平已经落后了呀。至于普鲁士,还没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统一德意志呢,未来二三十年,他还要乱一段时间,暂时不适合学习。
俄罗斯?不好意思,没考虑过。
听忠右卫门说英国和法国更好,水野忠邦稍有几分迟疑。荷兰他大小还懂一点,英法他就完全不了解了,甚至可能还不如美国了解。毕竟他见过美国人长啥样,还知道美国不是一个封建王国。
或许去美国也是个选择,毕竟再过几年美国就要内战了,到时候派军校生去的话,直接参加实战,这比在课堂里学十年八年都要好。
南北战争是在几几年发生的来着,忠右卫门想了想,好像是1861年,距离现在的1846年,正好还有段时间。
第34章 决意遣英留学团
历史上协助幕府建立新军,还给幕府提供了大笔贷款的是法国人。不过那和拿破仑三世本身愿意在远东进行布局投入有关,也和他本人自带的好大喜功有关。
在日本施加法国的影响力,看似好像和法国在中南半岛的印度支(屏蔽)那殖民地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法国人可不是只盯着中南半岛的呢,中法战争的时候,法国真是想割占台湾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割占成功,而且战场上也表现的确实拉跨。
若是最终法国成功的割占或者租借台湾地区,或者以鸡笼(基隆)地方为租借地,扩充在台湾北部的势力,下一步未必不是日本。
像是越南,一开始法国就出力协助阮朝建立大南国,甚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法越凡尔赛条约》。但是天不遂路易十六之愿,他这个美利坚国父,没有做成越南国父,大南是建立了,可惜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
但是不可否认的,法国也借此开始对越南地区投射影响力,并不断深入越南的方方面面。最后事实也证明法国的投入是有效的,他获得了整个中南半岛。
而法国对日本的支援和协助是出于“善良”?
当然不可能的,忠右卫门估计法国也在远东下大棋,一步一步的来。先取越南,再取台湾,最后深入日本。虽然清国的利益太过于庞大,他自己一口吃不掉,可不意味他不想多吃几口。
也是在这个时代,英国和法国在非洲展开了殖民竞赛。英国的计划是“双C计划”,也即让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从开罗(Cairo)直抵开普敦(Cape Town)。而法国的计划则是“双S计划”,企图建立一个从西非塞内加尔(Senegal)到东非索马里(Somalia)的横断非洲大陆的北非大帝国。
如今是一个殖民者肆意妄为,狂飙突进的年代!
嗐,提这玩意儿,还不是要去和他们学习。不和他们学,那就只能一直落后,最后必定被吊起来打。现在上赶着去学,可能还能追赶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葛明。
对了,法国人不安好心,英国人后来协助明治政府,其实也不安什么好心。英国人一开始也愿意协助幕府,然后通过施加影响力,步步控制日本的矿山、铁路、关税等等等等,进而使得日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这一套,英国法国人玩的都很溜,非常的顺手。可是英国为了维持他的霸权,他关注的比法国要更多一点。
比如俄国!
彼时俄国已经趁着英法联军入侵清国,大举割占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的力量完全投射到了远东地带,甚至已经有了快速威胁东北、朝鲜乃至于日本的可能。
英国第一个想的肯定是扶带清一把,把俄国抗住,别让俄国完全获得在远东的不冻港。这一点英俄两国在中亚的斗争也非常的激烈,像是对阿富汗,以及波斯等地的争夺,明争暗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结果带清实在是太拉跨了,就算带英想要拉一把都不好使。于是才促成了当时英日之间的某种联络。当然啦,这一联络最后化为现实的主要前提还是日清甲午战争结束,清国惨败,日本表现出了他自己有为带英做马前卒的实力。
于是带英才大举购买日本国债,扶着日本往前冲冲冲,制衡已经将势力范围深入东北和朝鲜的俄国。
当下的带英可能已经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俄国在远东的扩张需要人制衡,在不久之后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之中,主战场当然是在克里米亚半岛,以及奥斯曼等地。但是在亚洲方面,英法联军实际上也同时攻占了勘察加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