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节
“那这样,后续的款项,只要贵国需要使用,便行文于我,会计汇算之后,一并报销?”阿尔考克面上还是很镇定的。
“报销吗?”左右的幕阁成员都有些不乐意了。
不一定是全世界开地图炮啊,可是报销这个事情,惯来是一件难事。很多时候想要报销,都难于登天。往往整个报销的过程要拖两三年,甚至是更久。
据说隔壁湘军为了报销平定太平军的账目,前前后后拖了四五年,还出了很多烂事,也没有报销明白,纯纯的一笔烂账。
“大英帝国的声誉可以保证!”阿尔考克故作高傲。
“呵呵。”忠右卫门心里讥笑。
带英的声誉?是卖队友的声誉?还是玩划线的声誉?你要是有声誉,那幕府的国际声誉可能比你还好听一点。起码别的国家要么不认识德川幕府,认识的也知道德川幕府眼下只是个人畜无害的菜批国家。
“不妥不妥,还是得现钱。”井伊直弼直接开口做恶人了,反正幕府不求着英国,这个钱不能够走报销的流程,得付现之后再议。
“唔……诸位稍等。”阿尔考克见幕府的宰相不认可,望了望忠右卫门,忠右卫门不答,便起身表示要同左右随员商议。
“您请便……”到底是大事,大家也没觉得几句话就能说定,人家要商议就由着去商议嘛。
到是幕阁这边争论了起来,英国为幕府募军六千人的条件确实优厚,约等于白给了幕府百万英镑。就算是这六千人全都去了印度,最后死伤掉了几百上千的,幕府不是还能落下五千人嘛,很好了。
就是这个阿尔考克给钱给的一点儿也不爽利,明明六千条夏普斯步枪就价值不菲了,他却说给就给,反倒是现钱怎么扣扣索索的?
忠右卫门认为可能是事发突然,阿尔考克来日本得到的授权并不多,只能先勉强给点,等伦敦的命令到了,才能多给。
听忠右卫门这个说法,大伙儿到是认可,毕竟英国也是有国王的,阿尔考克一个公使,肯定做不了全部的主,都得听维多利亚女王的意思。
幕阁这边争论,阿尔考克那边也争论。此番不光是阿尔考克过来,还有银行的经理以及横滨海关的英国司税一道随行。这些人都有钱,都管着钱,他们才是财神爷,阿尔考克大小还得求着他们。
前头三十万求到了,这会子看幕府不见兔子不撒鹰,显然不满足啊。只能求求各位财神爷,再多出几个。等到英印政府那边打钱,保准不少了大伙儿的利息。
几位财神爷沉吟了一番之后,表示这个事情还是有些难办。最后司税李泰国提议可以从横滨海关的还债存款上面动手脚,当初约定是一年一结账的。而且解交给幕府的关税余款,也不是按月给,而是按年结账。
现在海关库房里还有百数十万,暂时挪借没有问题,可你小子年底能不能还上?
阿尔考克听了这个建议,猛地咽了一口口水,这个钱可烫手,而且非常烫手,要是最后还不上的话,他一定会被人撕成八瓣。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已经骑上了老虎背的阿尔考克只能答应。
最后又和几位银行和洋行的老板商量了一番,阿尔考克信心满满的回到忠右卫门这边。
“如果幕府能够在一个月之内,出动三千人,协助帝国守御加尔各答,那么帝国可以立刻交割给幕府一百五十万磅!”
第11章 募民为兵破界限
现给六千条洋枪,包弹药训练,还加一百五十万英镑。条件是一个月内就得准备好三千人出征加尔各答,同时后续还要有做持久战和增兵的准备。
“完全无偿?”
虽然一般而言,对外交涉都是忠右卫门主持发言,井伊直弼等人并不会实际参与,有话也是经由忠右卫门的嘴说出。但这回不同,白捡现成的,属实有几分吸引力。
“不需要偿还,只需要出兵即可!”阿尔考克就差拍胸脯保证了。
“公使先生可否稍等,我们也需要商议一下。”忠右卫门看到井伊直弼的眼神流转,显然是已经准备答应下来了。
“没问题,请。”阿尔考克端起茶杯,长舒了一口气,他确信自己已经说服了幕府诸位阁臣。
幕阁一大帮人立刻离开谈判的和室,另寻了一间屋。倒不是说忠右卫门有别的想法,而是想到了某个一直在触摸,可是始终没有触摸完的底线。
大伙儿坐了下来,井伊直弼示意忠右卫门,你有话就说吧。刚刚英国佬给的条件还是可以的,能够接受。拿英国人的钱,练幕府的兵,不管打到最后剩下几个兵,幕府都是赚。
“我有一事,只是不知该如何开口。”忠右卫门故作试探。
“都是自己人,不妨直说。”井伊直弼很少看到忠右卫门这么磨磨唧唧的样子。
“以我来想,此番募兵,募平民百姓吧……”
一句话,让五个中老年男人为我低头!
江户时代的兵与民有完全的界限,往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大名为了增加自己的军队数量,往往大规模的拉拢自耕农和流民进入军队,那时候兵民界限非常模糊。有可能早上还是河边村的小农民,下午就成了年俸五贯文的常备足轻,等到转年,就成了年俸五十贯,五人扶持米的足轻组长。
元和偃武之后,兵民的界限被完全的限定了下来。武士就是武士,能当兵的只有武士,而老百姓则一辈子都是老百姓,怎么办都是老百姓。就算是受到幕府下赐“苗字佩刀”之权的人,也并非完全的武士,顶多算是一种荣誉罢了。
此前幕府募兵,武士已经汰烂,奥诘铳队就是最好的体现,完全就是养老院,屁用没有。所以传习队在成立之初,就没有往武士群体本身去想。一开始招募的是武州八王子千人同心众,披着武士外皮的老农民。
到后面,千人同心招募完了,便开始招募天领以内的各种苗字佩刀者,也就是豪农豪商家里的老二老三等。这些人没有家业继承,理论上也是社会的不安定分子之一,招进军队来,也属于拉拢他们。
可是苗字佩刀者在日本的人口中,到底只是少数而已,举国之下,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都是农民。
在商船学校的招生中,忠右卫门实际上已经打破了界限,募集渔家和商人的子弟进入商船学校作为学员。因着名义上学成之后,都是去德川邮船通信株式会社里打工的,所以没有人在意什么。
但忠右卫门想的是,这些人在平时以商船船员的身份存在。真要是打仗了,简单编练一番,就能送上海军战舰当兵。一旦打起仗来,求兵若渴,几乎不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说什么不要这些平民兵,就得我们武士老爷去填炮眼儿。
这步暗棋到现在也没有发出,不曾想却有了眼前这个更好的机会。
咱们的想法很简单的,阿尔考克说得好听,是为幕府编练新军六千人,实际上大家都懂,这六千人他都准备拉去印度当炮灰的。不然他凭啥那么好心,为幕府掏钱?难不成阿尔考克是爱幕府爱的深沉?
英日友谊万万年?
呵呵呵呵……
此番出兵印度,和当初勘察加一战大不相同。勘察加一役,规模不大,打完也不能再遇上别的敌军,胜利完事就能收工。
印度反英大起义那可是战火绵延,打了好两年,死了不知道多少人才镇压下去的。战争的烈度远胜于勘察加一战,传习队会死很多人,非战斗减员也会很大。
全日本才几个苗字佩刀者?够做炮灰去为英国人填壕沟吗?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吧。克里米亚战争,英军死伤几乎十万人,而英军总兵力才不过二十多万,约等于有一半的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