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节
当然啦,他也没有傻到直接来一出封官许愿。因为无论是哪一个人,其最终的目标,都一定是夺取整个日本的大权,而非是与人分享权力。
哪怕你做内阁总理大臣,我做内官官房长官也一样。凭啥大伙儿都一起倒了幕,你做老大,我做老二啊?
基于此,松平庆永暂时模糊了这个关键点。而是先努力同诸侯们展望未来,咱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德川幕府。幕府要是不倒的话,剩下的其他东西,那都是空中楼阁,谈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咱们先劲往一处使,把幕府将军德川忠正给扳倒,这才是当务之急!
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搁置争议,共同奋斗了。
……
“全部解到横滨了?”忠右卫门大喜过望。
“已经解到!”助六也十分高兴。
去年向英法所借的六百万英镑贷款,在扣除了百分之四的手续费和好处之后,剩下的五百七十六万英镑,以金银现货的方式,全部交割给了幕府。
英法两国也算是豁出去了,幕府要求钱到位才能够派遣传教士和拓展居留区。所以巴夏礼和贝利考特从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本地治里等地,全力调运现金,送至日本。前后一共也不过就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钱送到,两位公使就开始忙着修筑教堂。然后带领测绘人员,到居留区旁边圈地去了。
如今钱已经在传习队卫兵的护送之下,送抵江户,准备在夜间送入城下的金藏之中。这笔钱到位,忠右卫门便算是安了一半的心。
“且不收入金藏。”忠右卫门现在是未料胜,先料败。
“是送往上野宽永寺?”助六立刻就猜到忠右卫门的想法。
本来幕府就不缺钱,这钱暂时存起来完全没问题。将来要是天下得安,再拿出来用就是了。若是幕府兵败,钱在外面的话,就还有再起步的资金,能够拉起队伍接着打。
“先奉宽永寺,伺机而动。”忠右卫门点头。
“明白。”
很快第三仙台师的部队就将要抵达下野日光,等军队安置完毕,这个钱就可以转运去日光。别得不说,有四千大军保护,这个钱也能够更加安全不是。
两人一番商议,天便也黑了下来。事不宜迟,立刻派人去宽永寺布置。日本桥火车站这边,则是安排幕府最为亲厚的第一江户师第一大队,专门搬运转送。
五百七十六万英镑,就这样消失在了江户茫茫的月色之中。
前几日还有些犹豫和慌乱的幕府方面,顿时表现出了某种不可思议的“亢奋”。当催促忠右卫门动身的文书,送抵江户之后。幕府直接公开表态,诸侯公议已是幕府积年之定例,就应该在江户开。
这京都我是不会去的!
第30章 大发御旨坏体制
泥人也有三分土性,何况是孝明天皇。
你要是说将军因为开春偶感风寒,不能起行,那也就罢了。起码这玩意儿算是个互相面子上过得去的理由,生病了嘛,人之常情。
但你直接说什么全国诸侯大会已经是幕府定例,必须在江户召开,那就过分了。虽然不是明说,可是久在这台上表演,哪个不知道你那意思。
这不就是说要来就你自己过来,爷不伺候你。
哈哈哈哈哈哈!
正在孝明天皇身边的三条实美心中大喜,平时孝明天皇优柔寡断,往往很难下什么决定。但是今儿幕府这般直接的拒绝,就算是孝明天皇也要发火了吧。
想想也是,幕府现在肯定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内外交相逼迫过来,又是割地,又是解禁。不说四面楚歌吧,起码也是烽烟四起。
如此情况下,幕府将军德川忠正怎么可能舍得离开幕府根基深厚的江户城呢?
况且三条实美知道如今京都暗潮涌动,不知道多少人希望趁着将军离开江户,然后在京都大干一场呢。只不过就是不知道这帮人能不能成事了,要是再像上次一样,被镇压下去,那真就要道一声可惜。
连他都看出来了,德川幕府在京都设置了好几百人的密探,他德川忠正能不知道?
知道了才好呢,越不敢来,越不想来,这边的孝明天皇就越生气,就越方便他三条实美挑拨离间。如今的御旨还只是对将军一个人发得,等再过几天,就可以向全天下的诸侯明发了。
只要突破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天皇的权力,再次得到扩张!
为什么?因为以前天皇有什么御旨,只能通过幕府设置在京都的京都所司代,向江户方面通传,然后再由幕府出面宣布实施。
理论上天皇只有一个武家的家臣,也就是德川将军,剩下来的武家和百姓,那就都是将军的家臣,以及家臣的家臣。整个天下天皇只能管德川将军一个人,德川将军听不听你的,还得看将军的心情。
一旦圣旨越过幕府,向诸侯直接送达。那意味着什么?在以前那就是矫诏,曾经的德川庆笃掏出盖有御宝的御旨,就被幕府论罪处置了。因为这道御旨违反了整个幕藩体制的运行框架,不是体制内的存在。
现在只要天皇发旨,诸侯接旨,那就意味着诸侯重新成为了天皇的直臣,这个天下的权柄,就可以转移到天皇这儿来。
赶紧煽风点火!
等幕府传信的大臣阿部正外一走,孝明天皇果然十分不满。但是毕竟他是个软弱的人,除了生闷气,还真不准备做点什么。
三条实美趁着服侍孝明天皇回寝宫的短暂独处机会,向他陈奏了直接下旨,命诸侯到京会商的建议。只要诸侯们都到了京都,他德川忠正肯定就要来了吧。
要不然他这个将军何以自处啊?
只要到了京都,到时候诸侯合力,一道为孝明天皇分忧。集合起百万大军,必定能够将所有的英米鬼畜驱逐殆尽,然后消灭切支丹教。
孝明天皇一听,感觉还真就是这个道理。诸侯都来了京都,将军要是再不来,那不就等于自己放弃自己武家栋梁的身份了嘛。到时候君臣两个再好好谈一谈,把芥蒂消除掉,就可以好好地商议攘夷的大事了。
于是孝明天皇在鼓动之下,命人拟写御旨八十余份,当场用宝,随后命大小公卿,飞马出城,送给各地诸侯。另外还有一百多家诸侯,此时则在江户,直接派人去江户传旨,命他们上洛即可。
按照参勤交代的规定,每年的四到六月之间,就是诸侯们轮班的时间。在国的诸侯到府,在府的诸侯去国,各自替换。
本身西国和近畿的诸侯到府交代,就要经过京都。等接到了御旨,肯定有一部分人迟疑,进而留在京都观望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