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江户旅人> 第79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98节

第65章 银行券来还藩债
趁着这一波威望大起,忠右卫门当即和岛津定义商议起关于诸藩藩债处置,以及纸币发行的事情。
分开来,又合起来,说这事。
诸藩藩债的问题,这个是老生常谈了,诸位非常清楚。除了少部分改革成功的藩以外,江户时代绝大部分的藩,都有严重的藩债问题。
以前最严重的是鹿儿岛藩,藩债高达五百多万,已经属于那种绝对还不上的水平了。现在最严重的的则是广岛藩,藩债经过整理之后,仅仅是本金,就高达三百七十四万两千两百九十两(史实)。
这也是浅野定长被忠右卫门稍微一逼,就立刻躺平,主动上奏撤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三百多万的藩债,仅凭广岛藩的力量,已经不可能还清了。
趁着被幕府逼上门,索性眼睛一闭,直接摆烂。不仅能够把养活两万多藩士的重担给卸了,还能够把藩债全部甩给幕府来还。自己获得了大公爵的爵位,还因为呼应撤藩,享有荣名。一年一万多两的年金拿着,小日子突然就过得轻松自在了。
至于权势什么的,就不要想了,永远和他浅野定长没有半毛钱关系咯。
当然啦,也有部分藩的藩财政较为充裕的。比如拥有长崎煤矿的佐贺藩,拥有菱刈金山的鹿儿岛藩,拥有靛蓝特产的德岛藩,大力发展捕鲸业和航运业的土佐高知藩等等。
但总得来说,他们基本上也就只能弄一个收支平衡,或者略有盈余。整个日本几乎不存在什么积累豪富的藩国,真要是积累豪富,他早就开始富藩强兵,想着把幕府干倒了自己来咯。
比如长州藩是吧,村田清风改革完,手里有两个钱了,就想着是不是趁着幕府衰微,干上他一票,以报关原合战之仇。
这一类有产业的藩,幕府的处置也相对比较温和。在撤藩令正式实施之前,这些有大规模盈利的产业,属于矿产一类的,基本都允许他们打包出售给幕府的股友们,藩主占有股份,然后享受一定比例的分红。
经营性的产业,比如种植业、捕鲸业和航运业这一类,这允许直接隶属到旧藩主的名下,继续交由藩主及其附属人员经营,并不剥夺。
甚至忠右卫门是鼓励华族们和资本相结合的,咱们一个阶段办一个阶段的事情,这时候官商勾结就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那就容许他官商勾结。将来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了,将来再说。你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要不你去学学波子?他倒是完全平均了,大伙儿平均着一起去死。
总而言之,诸藩的接收情况还算可以,也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波折。总算下来,全国二百余藩所积欠的藩债总数,大约在一千五百万左右。
这个锅,忠右卫门这边肯定是需要背起来的,可不敢翻脸不认,直接全部免掉啊。现在正是争取“人”这个阶层的民心的时候,而这些“人”有许多,就是持有藩债的债主。
怎么还?
你把忠右卫门杀了,看看能打几斤肉,上街卖了去还?当然不可能!
还是要应在发行纸币上面,这件事一年半之前就要做得,只不过时局变化,使得当时的幕府一直没有精力来推动这件事。
原本当年是说直接开具三位大老板所属商屋的羽札,他们开出来的羽札,那都是用上百年的信誉做保证的。全日本的老百姓都愿意接受,商人有时候在信誉方面,是比德川幕府这个封建屑政权,要好上一些的。
但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英国的印刷机和油墨已经送到横滨,经过印刷之后。你还别说,印了一百多年纸币的英国佬的东西,还就是不错的。
所以最终当时的幕府就决定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机器,以及油墨和纸张,进行印刷。同时也派人研究这三大要件,尽全力实现国产化。
按照市场的需求,印刷银行券,分为一分券、二分券、一两券、五两券和十两券,暂时不印刷更大面额的。因为一般生活和交易中,能够用到黄金十两的东西,基本已经属于天价了。你当一年传习队兵,也就二十两的俸禄,普通老百姓的年收入比这还低呢。
新设立的银行,则称为日本银行,事实上的国家央行,机构什么的,也主要仿照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既有发行部,也有银行部。
日本银行在理论上属于股份制银行,股权由幕府,以及奈良茂、鸿池善和住友吉,四方共有。幕府不参与任何经营,或者只要忠右卫门不蹬腿,就别想有人插手去经营。
以三位大股友享誉日本的商业信誉发行日本银行券,准备金为之前幕府储存在银行内的,价值六百万两的黄金和白银现货。
除此之外,三位大股友也各自出资一百万两黄金,加入日本银行的准备金之中。事实上使得银行拥有九百万两黄金的庞大资本,借此发行纸币。
凭借三大股友遍及东西日本的诸多店铺,如今全部改造成为日本银行的支店,共同推动纸币的发行工作。
按照忠右卫门以及内阁大臣,同三位股友会商的结果。第一轮发行,总额为两千七百万两纸币,是准备金的三倍。未来视经济发展的情况,再行调整。
两千七百万银行券也不是一次性投入市场的,分几个阶段。先部分进入流通,获得市场认可,保证老百姓拿着纸币去各支店能够直接支取到黄金现货。
江户这边,官吏、职员和士兵,也开始黄金和纸币对半发放。他们作为市场的消费主力,很快就会让钱完全流通起来。
趁着忠右卫门现在威望高,各部门执行力强,把这件事给做结实咯,总比未来再办要容易的多。
而后就可以利用多发的纸币,分期对一千五百余万的藩债进行处置。利息我就不还了,不存在这玩意儿了,本金分作五期,今年先还你们三百万。
第66章 通货充足市场兴
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是纸币。老百姓用脚投票,也觉得纸币这玩意儿不牢靠。也就是忠右卫门现在声望如日中天,发行纸币的又是幕府的三大股友,百年信誉,这才推行了下去。
但是许多人拿到了纸币之后,除非立刻要用掉的,不然还是跑着去银行兑换金银币。小判金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不太一样,金灿灿的给人以温暖和美好。
只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穷人拿个仨瓜俩枣,你换不换都影响不了什么。毕竟立刻就又回到市场了,这个月打工挣了一两,买米买菜,就要去了大半,家里那么多人张着嘴等吃饭呢。
咋滴,你要准备挖个坑,把小判金埋地下等发芽结果?
倒是许多有储蓄需求,或者是商业贸易往来的,真正需要大把用钱的人感觉足量的,且四处可以兑换的纸币的好处。
以前的羽札,限定期限,限定商店,大阪开出来的,只能够到江户的某个指定两替屋或者商屋兑换。而且你把钱存进去,带着羽札去江户,你还得付取现手续费。
现在这些问题全都没有了,拿着十两票,随便哪家日本银行都能兑。反正我明天也要用,那我还兑干嘛,让他们去找奈良茂或者鸿池善兑好了,我省事。
除了部分人直观的感觉外,整个日本的市场,也慢慢体会到了足量货币的好处!
因为以前是完全使用的贵重金属,那么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金属货币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市场渴望更多的货币,来满足交换的需求,可是黄金就那么多,要么就改铸成劣币,要么就只能通货缺乏着。
有限制,有程序,有计划,投入市场的纸币,一瞬间就使得市场上面的通货活泛了起来。这一点在当年德川吉宗进行“元文改铸”时就有体现,当年他减少了小判中的金含量(但不是无节制的),使得市场上的通货得以增加,米价随即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扬溢,幕府和武士的收入都有所增加,市场也变得景气起来。
虽然现在政府已经不再是完全仰赖年贡米收入,维持财政的幕府了,可稳定乃至于小幅度使米价上升,对于全社会都是有好处的。
不断投入市场的纸币,使得流通中的通货量,逐渐开始符合经济发展的水平,实质上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变相的还推广了纸币的使用,令一般人更加乐意接受纸币。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