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江户旅人> 第80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3节

“什么生意好做?”忠右卫门心想朝鲜那地方,能干成什么?
你要说资源矿产,其实他和日本一样,基本上全都有,可是开采条件是硬伤。甚至比日本的开采条件还要差,根本难以大规模的开发本国资源。
“朝鲜物价,不及日本四一!”
住友吉打开了话匣子,在签订了《英朝汉阳条约》之后,朝鲜国门洞开,接二连三的同法、美、日等国签订条约。不仅允许外国人员进入朝鲜,还开辟了仁川和釜山两个通商口岸,允许洋人建立使馆区。
英法等国是先来撞开国门,然后徐徐图之。毕竟清国的利益一时间还吃不完,朝鲜得往后稍稍。到是日本商人,因为一直同朝鲜有贸易,所以对朝鲜内情较为了解。
长久以来地理位置上的封闭,使得朝鲜成为了所谓的“隐士之国”。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本身的社会经济水平是非常稳定的。
由于早年间,朝鲜李朝连相对广泛的货币都没有。甚至据说在万历援朝作战时,有明军士兵教导乡野内的朝鲜百姓使用铜钱。一脉相承到如今,现在的朝鲜仍旧没有充足的货币,以至于米价几乎只有对岸清国和日本的四分之一弱。
旧社会那时候,千里贩粮就没有什么利润了。因为运输条件比较差,成本太高。如今就不同了,如今大轮船呜呜呜,一条能拉上千吨。速度快,今天釜山装船,明天晚上就到大阪。
以日本四分之一之米价,收购朝鲜之大米,输入日本,可获得200%的暴利!
“竟然有这等好生意!”一旁的三位大商人也是才知道有这样的好事。
别看米的单价可能不如那些昂贵的奢侈品,算是大宗货物里面最平凡的一种。奈良茂也经办过英国人销售来的印度和缅邦米,但是利润不过如此。
一则是道路遥远,运输成本上来了,单价也就比日本米便宜一点。二则是日本人觉得印度米不如日本米好吃,在平常的年景下面,肯定还是吃日本米。饥荒的时候另说。
运来日本的印度米,主要充当的还是救荒米和储备粮。一旦哪里发生了灾害,老百姓草都没得吃了,这时候印度米才比较香。
可朝鲜米就不同啦,朝鲜米和日本米混在一起,在座的哪位能分清?
我就把他混在日本米里面卖,一斤两斤赚不到什么钱,等到十万石二十万石呢?或者一百万石,乃至于更多呢?
当然啦,或许有人说你把朝鲜米买走了,朝鲜的百姓吃什么?那关我什么事咯?
“若是一石米只及一分金,这米尽可混买来,多多益善。”忠右卫门屁股在江户的宝座上,那脑子自然也在维系自己的统治上面,外国的事外国去管吧。
我只管我自己治下的百姓饿不死就拉到了,人人大吃饱的年代,距离现在还远着呢,估摸着得等到天下大同。
“臣已然着手在办,另有一桩……”住友吉也是眼光精明的大商人。
要不历史上他怎么随风而起,最终创下了住友财阀的偌大家业呢?这显然和他在矿山、冶炼、化工等方面的独到眼光有关,抓的准什么生意有前途。
“还有一桩什么?”忠右卫门已经吃了个半饱。
如今年岁渐长,饭量真不如年轻时那会子了。十六七岁那会儿,和助六在日本桥的早市上,那可是碳水加碳水,寿司下面条,一碗接一碗。现在吃不了多少口,也就抱了。
“朝鲜之金价,似有可乘之机。”住友吉在忠右卫门面前,当然不可能卖什么关子的。
“恩?”
一听到是说黄金,不仅忠右卫门关注,其他人也转头过来,听住友吉细说。
朝鲜在英宗和正宗大王时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国家对矿山开发的禁锢政策松动。允许商人百姓承包矿山,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即可。
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下,年产白银在千两之上的银矿,短时间之内就超过了24座。与此同时,朝鲜北部的金矿,也被逐渐开发出来。
到这里都是正常情况,朝鲜自己本身交易很少能够用到金银现货,因为商品价格太低,铜钱即可满足绝大多数交易情况。而且朝鲜的铜矿也开发了出来,一直在铸造铜钱。
事情就应在铜钱上!
日本因为铜矿的开采,已经完全工业化,产量暴增。而朝鲜还是旧时代的那一套,朝鲜两一两不过换铜钱二三百枚。
细说的话,那得上秤,和你好好掰扯。咱们粗略往大了说,那就是用日本相对比较廉价,而且产量逐年上升的红铜,去兑换朝鲜的黄金。
朝鲜方面短时间内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日本这边就是大赚特赚。等他发觉,这边恐怕已经兑换了数百万两黄金咯。
第72章 清国欲购铁甲舰
有门儿!
忠右卫门暗暗盘算了一把,没错的,朝鲜人确实不是傻子,不可能永远接受红铜换黄金这种事情。
但现在是朝鲜打开国门的初始期,朝鲜还是旧时代的模样,外国势力也就是逼迫签署了一个条约,洋人的传教士都没进入朝鲜呢。普通的老百姓哪里知道什么外国,更不知道时代变了。
短时间之内大规模的向朝鲜输入红铜,确实会导致朝鲜的铜价下跌,换取的金价上升。可是那又如何,只要能换到黄金,日本这边就不亏。
一直换到朝鲜人不肯换,或者红铜的价格已经要赔本了为止。
金本位需要充足的黄金储备,有足够的黄金才敢大胆的发钞,并且保证兑付。还想什么呢,使劲去换啊。至于朝鲜的银就无所谓了,国际银价最近几十年会逐渐走低,咱们保住金本位就得。
“到底做生意的人,同余是不一样啊。”忠右卫门感叹了一声。
只要有足够的的利润,资本就会活跃起来,当这个利润足够大的时候,资本就会流动到处都是。根本不需要什么刻意的引导,或者强力的干预。当国门打开,资本嗅到了利润的气息,自己就会冲上去。
要不说在这个年代,资产阶级还是先进的阶级呢。起码他拥有相当的活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不敢不敢,上様谬赞了……”对面几人纷纷举杯,乐呵呵的。
本身就都是官商,和老德川家捆绑在一处的。得到忠右卫门的喜爱和欣赏,是他们建立垄断财阀的根本之一,他们能不开心嘛。
同他们对饮了一杯,忠右卫门想到一个事情。幕府当年创立三大会社,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幕府授予的垄断权,获取利润,进而贴补幕府的财政,加强幕府的军备。二是安置人员,尤其是中下级武士。
幕府当年能够提供的职位很少,许多御家人一辈子都没有出仕过,就空领一份非常卑微的俸禄,然后在家养金鱼、种盆栽、糊纸伞,贴补家用。
现在人员也逐步安置了,产业也形成规模了,三个大财阀也慢慢的养大了。幕府手中的三大会社,是不是需要从垄断大国企,转变为财阀所属的企业?
当然啦,像是军工、铁道和电讯这种紧要行业,肯定还是捏在政府手里。一般的轻重工业,是不是都打包出售给民间的大小商人,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