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4节

只是洗鱼翅,用得着这么高配置的汤吗?
这有点太奢侈了吧?
又是鸡鸭大骨,又是人参天麻,那这份【组庵鱼翅】的成本得有多高?
仿佛是察觉到了他的惊讶,李逸头也没回,随口解释:“鱼翅本身没有味道,用高汤洗,底味可以喂得更足。
洗一块鱼翅,的确奢侈了点,但如果几十块一起洗,就划算多了。”
听着他的描述,董海强默默算了笔账。
如果五十块鱼翅一起洗,那么十斤高汤也就够用了。
十斤高汤的成本也就几百块,分摊下来,一块鱼翅的清洗成本也才十几块而已,的确不算太高。
但这种豪横的做法,着实和江湖派沾不上边啊!
江湖派从来只有想方设法节省成本的,可没有为了一点点味道的提升,就想方设法增加成本的。
这种不把钱当钱的态度,可不是市厨能有的。
李逸的做派,怎么也得是个官厨打底。
难道他是哪个大领导身边的人?
董海强表面沉默,心思却已经转了好几圈了。
第491章 【玉麟香腰】
李逸没想太多,洗完鱼翅后,就把剩下的鸡汤交给了小郭。
小郭家里养了只猫,这些鸡汤可以带回去拌猫粮。
把洗好的鱼翅和刚刚飞好水的鸡块和猪肘一起放回瓦钵里,又把蒸箱里蒸发的干贝连汤一起也倒进瓦钵里。
随后,李逸往里倒了小半瓶花雕,将清水填至九分满,调好了盐口,就放到了灶台上。
用旺火烧开后,他就将瓦钵换到了小灶上,用微火炖了起来。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里,微火会用温度一点点将鱼翅煮到软烂、浓香、柔软。
在古代,这个过程是最熬人的,因为要时刻保持微火,避免煮沸,就得靠人盯着,四个小时里都不能离开人。
但现代的燃气灶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节省了人力。
因此,将瓦钵放到小灶上后,李逸就开始着手制作起了下一道菜。
带着小张三人,李逸去到储藏室内,取了一堆食材出来。
沈涵也跟在后方,李逸每取出一样,他都在清单上打个记号。
看着李逸取出的食材,沈涵忍不住感叹:“为了买这些东西,我把我十几年不用的前女友都联系到了。”
“是吗?”
李逸笑问:“是哪儿的?浙省还是桂省?”
“浙省。”
沈涵笑着解释了句。
“哦。”
李逸笑着打趣:“那我待会儿多放点香菇。”
在采购清单里,李逸特意要求,要买庆元的香菇。
庆元是浙省LS市的一个县,也是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
当地栽培香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生于建炎四年的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当地农民之手。
据说吴三公年轻时在采集野生菌蕈的过程中,发现倒下的阔叶树皮层被刀斧砍伤的地方会出香菇。
于是,他就在山里搭棚建寮砍树试验,最终总结出了砍花制菇的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乡亲,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了“菇神”。
这一过程被记录在了宋代嘉定元年的《龙泉县志》里,里面还记载了一种惊蕈术,是通过敲击震动菇木,让菌丝发育良好,但却不出菇的菇木出菇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数百年,到现代也还在用。
甚至在霓虹国的江户时代,还传到了霓虹国,被当地学者写成了一本《惊蕈录》,成为了当地菇农的增收宝典。
而在庆元当地,香菇栽培也成了八百多年以来,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几百年里,当地的香菇也一直作为贡品,被皇室享用。
李逸在御膳房里用的香菇,就是庆元的香菇。
因此,李逸才特意要求沈涵从庆元买来了这种香菇。
除了香菇之外,李逸还让他从桂省荔浦买了当地的芋头和荸荠。
荔浦产的这两样食材,品质也是冠绝全国的。
“别忘了我们绥宁的玉兰片。”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