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节
林奕伦被勾起了兴趣:“等我有空了,亲自去大方看看,也买点这种腊八豆豉。”
李逸闻言,笑着提醒:“这种腊八豆豉产量很少的,价钱也贵,一斤得个几百块,对你来说应该不算贵,但得提醒你一下,免得你到时候以为人家坑你。”
“是吗?那就对了。”
林奕伦指了下镜头,笑道:“我说得没错吧?物以稀为贵,不管是哪儿,越稀少的食材,卖得就越贵。
这种豆豉的味道的确比我吃过的豆豉都浓一些,但一斤几百,划不划算,那就见仁见智了。
还好,这钱不用我花,今天能免费尝一尝,赚大了!哈哈!”
开了句玩笑,他回过头来,就看到李逸开始往锅里铲豆豉了。
豆豉一入锅,在锅中猪油的炸制下,原本浓郁的味道顿时被稀释,融合,继而化为了一股奇特的发酵香气,飘散了出来。
林奕伦凑到近前嗅了嗅,惊讶问:“这豆豉味道是醇啊!这么闻更明显了,而且好香啊!和我平时用的永川豆豉还不一样,就像你说的,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嘶!真奇了嘿!为啥啊?”
李逸一边往锅里下豆豉,一边解释:“我之前在别的地方给同行讲过,豆豉用的发酵菌,一般可以分为毛霉型,曲霉型,根霉型和细菌型四种。
山城的永川豆豉用的是毛霉,浏阳豆豉用的是米曲霉。
贵省这边用的豆豉比较特殊,是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这是一种细菌。
同样用细菌发酵的,还有霓虹国的纳豆。
贵省的豆豉做法,和纳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把煮熟的黄豆用植物包起来,放到暗室里渥十天半个月,等待菌丝生长。
等到发酵完成以后,豆豉就会变得湿湿黏黏,还能拉丝。
到这一步,就是霓虹国纳豆的做法了。
但贵省的豆豉,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细化成干豆豉,湿豆豉,水豆豉等好几个变种。
而且无论是在风味上,还是在激酶等各种营养成分上,都要比纳豆更好。”
林奕伦还是第一次听到豆豉生产的原理,不由听得出神。
他虽然厨艺不差,但对原材料的了解,却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第601章 溪荪
“学到了。”
林奕伦忍不住点头赞叹:“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豆豉的发酵菌居然也分这么多种。”
直播间里,也是弹幕纷飞。
“震惊!纳豆老祖宗原来是贵省豆豉!”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豆豉还有这么多种类。”
“好家伙,原来逸哥平时给我们教的都是入门级的知识,和同行交流,聊的都是怎么做不同种类的豆豉。”
“逸哥去哪儿和同行交流了?我怎么不知道?”
“我只知道湘省这边的豆豉,是用黑豆做的,但云贵川那边都是用黄豆做的。”
“贵省人作证,我们贵省的豆豉真的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外地的豆豉根本吃不到那种味道。”
李逸已经把豆豉全部放进了锅里,翻炒了起来。
随着他的翻炒,和猪油的炸制,那股豆豉的特殊香气愈发清晰了。
嗅到这股味道,就连被熏跑的刘艺菲和赵金麦都好奇的凑了回来,向着锅里张望。
李逸指了下锅里的豆豉,解释:“这种香气,就是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豆豉独有的香气,其他地区的豆豉是没这个味儿的。
但这种豆豉有个缺点,就是产量比较低,效率慢。
它需要用当地的豆豉草叶子包起来发酵,这也是给它增加风味的必要过程。
但这种豆豉草是野生的,没有大规模栽种。
所以这种相对苛刻的原材料标准就限制了它的产能,让贵省的豆豉没办法像霉菌型豆豉一样,直接放在发酵罐里发酵,大批量生产。
于是,贵省当地的豆豉也就跟不上老干妈日益旺盛的原料需求了。
现在老干妈用的豆豉,要么就是从山城豆豉厂进货,要么就是用自家的酱厂生产的豆豉。
但即便是它自家生产的豆豉,用的也是霉菌型的生产工艺,也没有贵省本地豆豉的味道了。”
听到李逸的解释,直播间观众恍然大悟,心头疑惑顿消。
“原来是豆豉的问题!”
“我就说我的味觉没出问题!明明以前的老干妈那么好吃,就算有童年滤镜,也不可能差这么多!”
“贵省人作证!逸哥说的真的!我奶奶做豆豉就会用一种豆豉叶!”
“明白了!我就说以前的老干妈为什么那么好吃,越嚼越香,现在的就是一股咸豆豉味,根本没法比!”
林奕伦也被李逸的解释刷新了认知,惊讶问:“还有豆豉叶这种东西?是什么的叶子啊?”
翻炒着锅中的豆豉,李逸解释:“它学名叫溪荪,是一种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