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节
古人认为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这道菜就是将这两种食材炖在一起,达到极致的鲜美。
而“鲜”字的出现也是因为这道菜。
易牙学到这道菜后,就给齐桓公的妾夫人长卫姬做过。
长卫姬因病没胃口,吃了这道菜后胃口大开,疾病也因此痊愈,因此易牙才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让他担任了司庖一职。
九合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
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件事,九合诸侯,就是指当年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那场盟会,代指齐桓公。
而“八盘五簋”指的就是宴请王公时所用的餐具规格了。
然而,虽然易牙是庖厨行业的司庖,但在后世,他的名声却不怎么样。
原本应该是天下庖厨所向往的司庖一职,也被历代庖厨所唾弃,一直留存在易家后人的手中。
这其中的原因,都是因为易牙当年曾做出过“烹子献糜”和“祸国弑主”的事。
据说当年齐桓公喜好美味,只觉尝尽天下美味,却唯独没吃过人肉,实乃憾事。
易牙将此事记在心里,于是将自己儿子的肉蒸熟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因此认为易牙敬爱他胜过自己的亲骨肉,从此对易牙宠幸有加。
易牙也因此能和为齐国霸业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的相国管仲同朝共事,地位超然。
后来管仲身患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问他谁可以接替他,担任相国之位。
管仲起先不肯说,齐桓公就提出要让鲍叔牙来担任。
但管仲表示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于是齐桓公又想让易牙担任,管仲当即表示,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还提醒齐桓公务必疏远易牙、卫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如果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随即,管仲就向齐桓公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
而易牙听说这件事后,就去找鲍叔牙挑拨关系,说是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国的。
但鲍叔牙却没有信他,还表示管仲推荐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
而齐桓公任命他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他意。
如果让他当政,哪里还会有易牙几人的容身之处?
这件事也成了管鲍之交的另一个证明。
不久后,管仲病逝,齐桓公决定听从管仲的谏言,将易牙三人撤职,责令他们永远不得入朝。
可过了三年后,齐桓公见不到这三位宠臣,吃不到易牙做的美食,感觉嘴里都淡出鸟了。
于是他就又把易牙三人召进宫了。
第二年,他得了重病,易牙三人借机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逃去了宋国,齐国的五位公子因此发生了内战。
易牙在宫中堵住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最终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宫里。
后来公子无亏被杀后,齐人重新立太子昭为君,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但经过这么一闹,齐国的实力就大大衰落了,霸主地位也转移到了晋国。
也正是因为易牙的操作,导致后世的君王对庖厨都留着几分忌惮。
而齐桓公称霸时期,地位只是霸主,还没有所谓的皇帝。
不然易牙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杀死皇帝的厨师了。
这些事如果是野史记载还好说,但它们偏偏是《韩非子·二柄》、《史记·齐大公世家》这些正史上记载的真实历史。
因此,从易牙发动政变失败失踪之后,司庖就成了庖厨行业里唯恐避之不及的称谓了。
而这个号令天下庖厨的官职,从那时起,就成了刻在易家后人心头的耻辱,以及束缚手脚的枷锁。
第684章 庖厨一道,永无止境
易牙有着绝对味觉,也就是所谓的“皇帝舌”,可以分辨食材最精细,最极致的味道,这也是他善于调味的原因所在。
拥有这种天赋的人,是天生的庖厨。
易祥告诉张东官,易牙的后人都遗传了这种天赋,但因为祖上易牙做过的事,都羞于从事庖厨一行。
但哪怕从事其他行业,易牙的后人往往也会练就一手不俗的厨艺。
因为一般的食物他们根本难以下口,只能自己做。
不过即便是有着一身厨艺,易牙的后人也不会从事庖厨一行。
包括易祥自己,即便是走街串巷的卖药糖,也不会进入庖厨的行当。
只是易牙在临终前留有遗愿,要后代接任司庖一职,世代沿袭。
作为易家后人,即便心有不愿,也没办法违抗祖命,因此就一代代的将司庖一职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