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章

至于光复前军的一万五千将士,却是要比中军要强得多,毕竟前军这五六万士卒,那可都是当初顺军从陕西到岭南,一路滚打剩下的老卒,能活到现在,战斗力可不是开玩笑的。其中部分老营精锐,甚至完全可以与满蒙八旗劲旅五五开的。
唯独在这装备上,前军由于辗转数千里,就比较吃紧,虽然约三成的披甲率比中军还是强些,但比起孔、尚、耿所部清军却依旧有些差距,更别说和尼堪的八旗兵相比了。
可目前仅仅是岩关一线的清军,至少就有七万人马,是桂林方面兵力的两倍以上,岩关一线明军七倍以上。而等到自己把龙纛打出,吸引东西两路清军后,清军总兵力便能突破十万,即使保守估计也能有十三四万,是桂林明军的四倍乃至五倍以上……
第46章 奇袭岩关
“轰隆隆”
“轰隆隆”
桂林以北延漓水门户要冲之地,依次有着岩关、千秋峡、百丈山、灵川等关城屏障。
此时,正在这道天险防线的第一道阵线——岩关之前,炮火硝烟如同雾霾般让整个关前都陷入模糊,随着孔、尚两军调动,使出全力,二十门红衣大炮在距离岩关两里开外的山丘上火力全开。
经过多日的狂轰滥炸和反复冲击,原本就称不上多么固若金汤的岩关已然摇摇欲坠,多段城墙、炮楼坍塌,伤亡过千,若非前日桂林方面派来的一营新增前军援兵,恐怕早已沦陷。
那大炮林立的山丘之上,孔、尚二人正向南眺望形势,周边轰隆炮声不断。
说起这孔有德作为满清当中,为数不多具有实权和显要地位的汉将,最为可以依仗的便是这红衣大炮和炮兵之利。
可以说满清能够自辽东一路南下,攻城破府、走州过县,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炮兵之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功劳。
所谓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这种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水平,相较于明朝中前期的简易火器都有着巨大进步的大口径炮铳,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比一般的佛郎机火炮更有优势。
这玩意最早是万历、天启年间,明朝一些有远见的官僚从当时位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引进而来。后来也的确在辽东战事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他不说,当年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是用这种犀利火器重挫后金大军,甚至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给轰成了重伤,不治而亡。
但不得不说,此时的满清作为一个新兴政权,还是非常有进取之心的,在吃过了红衣大炮的亏后,满清便一直想要获取这种犀利武器。
直到孔、尚等人带着精锐兵马和工匠还有许多大炮投降而来,可谓是打瞌睡遇枕头,对于野战凶猛而缺乏攻城手段的八旗军而言简直如虎添翼。
崇祯四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数十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直接给城墙开了几个大口子,精锐再反复冲击,突入城内。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杀身成仁。
红衣大炮作为这个年代技术含量较高的火器,铸造工艺极难,即使此时满清已经入关数年,但一共也就装备了六十多门而已。
而今为了突破桂林,分割两广,平灭南廷,清军足足拿出了三分之一的红衣大炮部署桂北,势在必得。
“大将军,这岩关久攻不下也不是个事啊……”
尚可喜见炮火准备得差不多了,又是一营清兵集结起来向城头发起冲击,转头对孔有德道
“唉,岩关地势险要,强攻恐怕难取,再加之明军援兵不断,确实须图他计。”
孔有德一边眺望局势,一边回答
尚可喜若有所思道
“大将军,不如遣一偏师绕融江东进,从西侧两面夹击,再以大炮压制,一举图功!”
孔有德稍稍思忖后,道
“这法子我原先也想过,但岩关西侧乃是六峒,一向有百丈山方面明军派的哨营监督,恐怕难以瞒过岩关守军,届时岩关有备又与千秋峡、灵川方面通气,派兵北上截击我派往西侧的偏师,又当如何?”
孔有德戎马数十年,并非饭桶,这种迂回夹击的策略,他怎么可能没有考虑过。
但尚可喜却是呵呵一笑道
“这正是末将另一打算。”
而后尚可喜凑近孔有德,低声道
“大将军,末将军中有一扬州时的降将,听他言与这六峒方面的守将乃是同乡,闻言这守将也非是什么忠贞之辈,若是让他去……”
二人凑在一块商议之时,清军向岩关的又一次攻击已然开始了。
无数密密麻麻的清军汉卒衔刀持盾,抬着云梯朝城头冲杀而来,身后搭建的高台上,数千清军弓手也弯弓向城头射击,箭如雨下,本就被炮火轰击得一塌糊涂的城墙更加危险。
但明军也非是吃素的,这些刚刚补充而来的光复前军士卒都是原顺军老卒,战斗力颇为彪悍,硬是靠着檑木滚石,居高临下,用城头上的为数不多的几门佛郎机和火铳、弓箭拼死力抗。
“选锋队快给爷上去!”
“先登者赏银五十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城下清军将佐手持腰刀,不断呼喊,战前用高额赏银组织起来的五百选锋冲击在前,顺着云梯衔刀而上。
“砰砰!”
“放铳!放铳!”
“把砖石都给我扔下去!照着梯子砸!”
城头上的光复军参将乃是一员前军将佐,原为左师总兵袁宗第麾下,入桂林后作为援军将在岩关坚守了十来日的明军替换了下来。
一通铳弹、滚石纷纷如水泼下,城下惨叫不断
但清军箭矢也是猛烈,不时有着还在举着滚石、火铳的明军士卒应声倒地。
“冲啊!”
数十名清军选锋见状爬上城头,擎刀而进。
“亲卫随我来!”
那光复军参将提起朴刀,也招呼作为预备队的一百多亲卫扑杀而去。
双方在城墙上短兵相接,呼杀震天
一刻钟、两刻钟
半个时辰过去了,声音终于逐渐平静下来,随着爬上城头的选锋被明军肃清,清军丢下几百具尸体,含恨从城下退却。
-------------------------------------
“已经分派下去了?”
“嗯,已经都交代完了。”
孔有德在大帐中询问尚可喜,虽然二人依然定下了奇袭之策,但是却得等到明天一早黎明之时才能实施。
在这个年代,是很少存在所谓大规模“夜袭”的,一方面是由于这时候的军队组织度极低,士兵大多都是文盲,白天能看到旗帜之类的还好,一旦到了夜里,指挥极为混乱,恐怕还没到目的地就走散得七七八八了;二则是因为这年头士兵营养极差,由于缺乏肉食(其实绝大部分士兵可能连肉都没见过几次),缺少必要的维生素摄入,导致普遍患有夜盲症,除了少部分精锐外,都是缺乏在夜里作战的基本能力的。
于是尚可喜思虑之后,决定亲率三千精锐,在拂晓时从西面迂回至岩关侧后,等当日上午孔有德率部正面强攻后,前后夹击,一鼓而定。
不一会儿,一员偏将入账拱手报告
“二位王爷,新来消息,六峒守将已降。”
尚可喜点头,而后对孔有德道
“大将军,末将先去了。”
次日拂晓,约三千清军精锐披甲带刃,在尚可喜带领下迂回到了六峒,由于六峒那为数不多的明军已然投降,所以岩关方面并未发现,而本地的土着壮民对于明清两方都没什么好感,大多冷眼旁观。
等到日头升起,到了上午之后,三千清军继续运动直至离岩关二十里开外,随着岩关方向炮火鸣响,硝烟升腾,尚可喜一声令下,大军立即向北直插岩关!
第47章 岩关失陷,北线危急
“快!抱砖石堵住缺口!”
岩关守将带着亲卫不断指挥着麾下士卒,用砖石把一段被轰塌的城墙堆堵起来,炮火停下后,大队士卒立即上城楼布防。
呼啦啦又是密密麻麻的清军步卒扛着云梯、擎着刀矛,站在前面的一律着甲,持着圆盾,那随风飞舞的“金钱鼠尾”隔着数百米便能看见。
又是一番铳子、箭雨泼下,城墙前惨叫连连,大军开始蚁附攻城。
守将见状有些疑惑,这假鞑子昨日下午还攻城受挫,近日又来,人数上也没比昨日多,莫非打算就此耗死自己?
不一会儿,战事渐热,明军全部士卒都向这面涌来,投石、放铳,准备迎接清军攻势。
“选锋先登!”
城下带头清军将佐振臂一呼,数百选锋精锐再次攀城而上,与明军冲杀一片。
城头上两军交锋,血流如注,不得不说,光复前军的将士打的相当英勇,数次差点就将清军选锋彻底赶下城去。
岩关守将手持朴刀,左砍右劈,带着亲卫把十几名清军选锋逼到了墙角。
正在这争战正酣之时,他身后却突然跑来一员小校,身上多处负伤,衣甲散乱。
“将军,后面……后面……”
守将扭头皱眉
“后面怎么了?”
“清军从城后偷袭!咱们被六峒那个姓李的王八蛋卖了!”
“什么?”
还没待守将反应过来,岩关城后已然传来一片喊杀之声,渐渐逼近。
本来对于城后,明军就没作什么布置,再加上正面厮杀正酣,明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这边,就更无法察觉了。
“选锋随我来!先夺下城门!”
尚可喜骑在一匹产自辽东的高大战马上,招呼左右精锐,一票甲士抬着几副提前准备好的云梯,向已经被火铳、弓箭清洗过一遍的后城门而去。
所谓选锋,就是敢死队或是先锋队的意思,但在明清,这个词语有着更多含义。
明朝自中期以后,卫所制逐渐败坏,大量军户沦为了卫所中高级军官的私人佃户和农奴,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地方的将领为了维持基本的武装力量,便只能从这些军户中挑选一小部分精壮,以军饷养起来,作为亲卫,称为“家丁”。
这种家丁制对整个明清乃至于民国的军事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原本家丁制仅是存在于以屯田军户为主的卫所当中,但随着明朝中后期军队逐渐转向发军饷的募兵制(尤其是边军),这种陋习也带入到了募军当中。
它养成了一种陋习,那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将,往往喜欢克扣下面士卒的军饷,而后将这些钱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供养少部分亲卫精锐,一旦面临战争,这些主将便会一这支精锐家丁作为骨干,裹挟一大堆平时克扣军饷,训练拉胯的丁壮参战。
这样畸形体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但为什么这些主将还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中期以后,文贵武贱,武将不同于文官,他们很难像文官那样通过官僚体制、门生故吏和政治影响力来保护自己,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便只有通过豢养私人武装作为依仗。
这些家丁就是属于将领独有的私人武装,在明中后期,将领职位变动,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卫家丁一起走的,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虽然自己哪怕下辖几千几万大军,但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几百或是一两千亲卫武装。
当然,事实上满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此时的八旗还处于上升和巅峰期,所以并未展现出其弊端。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