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57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57章

第5章 人事调动 购粮风波
孙可望问题对于朱由榔而言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无论如何,孙可望都是当初西军仅次于张献忠的二号人物,但目前的明军当中,西军可以说是最大的一座“山头”。
如果直接杀了他,会不会激起兵变?或者让一些将领产生嫌隙和兔死狐悲之心?
现在的光复军当中主要分为四派,即西军一系、忠贞营一系,和朱由榔亲自在肇庆将江南与两广的各路溃军,捏合在一起的中军,被文武官员们私下称呼为“肇庆系”。
当然还有自成一体、油盐不进的郑氏一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朱由榔不敢搞激进的整编或者军制改革之类的事,因为他知道,那时候绝大部分军队只是名义上归属于明廷而已。
但桂北一战之后,情况便大不相同了。
这便要说到桂北之战的第二个战果,就是大大的增加了朝廷影响力,首先在此战当中,朝廷担负起了军队的后勤供应,西军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南进云南,故而眼下的西军是一支无根浮萍,必须依赖于肇庆朝廷的供给。而大量的伤亡减员和那三万五千俘虏的补入,又大大稀释了各个独立派系的影响力。而且朱由榔通过御驾亲征的方式,身先士卒,在基层官兵心中已经树立起了庞大威望,就算有人想作乱,恐怕也未必能拉得动下面的军士。
有些事情也就可以做一做了,毕竟信任归信任,但身为领导者、统治者,该有的手段还是要有的。
害怕自己做得会不会让武将们产生什么其他心思,朱由榔还专门请教了瞿式耜和吕大器。
吕大器却表示,今非昔比了,之前不去做那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如今天子威望无以复加,拆分军中派系,限制武将这种事哪朝哪代都要做,你不去做,武将们还担心呢,深怕你是不是打算将他们“捧杀”,用完就扔?相反做了之后,他们才会放心,你是真的将他们视为臣子。
得到吕大器指点的朱由榔立马就动了手。
首先是对前军的忠贞营一系,这次李过所部斩杀尼堪,全歼八旗数千精锐,居功至伟,升任李过为光复中军都督,留下的前军都督同知缺口由在桂北防御战中负责指挥,立下大功的中军左师总兵赵印选接任。其下将领郝摇旗参与多次战役,冲锋在前,升任中军佥事,总兵缺口由刘体纯补任。
还有斩杀了尼堪的李来亨,被升为总兵,但却是调回肇庆,另有任用。
而对于西军一系则要谨慎一些,在击破孔有德中军时立有大功的冯双礼被提拔为中军都督佥事,他的总兵位置由胡一青接任。除此之外两军下面的副将、参将一级也互有调动,比如中军参将张承宗到了前军当副将,而李景兴则到了左军当副将。
一波操作下来,前、左、中三军就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之态,中央朝廷的权威得到空前巩固。
除了人事调动,还有防区安排,战争已结束,不可能所有人都挤在广东吧?其他地方还守不守了?
光复前军驻守湖广,中军驻守广东、闽南,左军驻守广西、贵州。
对军队编制也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原本的每军前后左中右师改为一、二、三、四、五的数字排列,这一方面是容易叫岔嘴,比如左军前师、前军左师,太易混淆,另一方面日后东征两江、北伐中原,肯定还要扩军,也为以后的编制留空间。
其下每营参将下辖三名千总,每千总辖三把总,每把总辖四哨总,每哨总辖四队正,每队辖四伍。
其中,朱由榔没有采取戚继光的11人为一队的基层编制,而是采取了俞大猷20为一队的编制。这是李定国的建议,因为戚继光所部编制是为了对付以小规模袭击为主的倭寇和蒙古散骑,而眼下和清军作战则都是以步骑混杂的大兵团为主,并不适合。
事实上戚继光到了蓟镇以后,也因地制宜改变了编制,创造出车阵战术来。
以二十人为一队,则一哨便能结成一个小方阵,不再像戚家军那种“花队”,也就是一队当中有好几种兵种,拿火铳的、刀矛的、狼筅的都有,而是采用“整队”式编成,一队当中统一使用一种兵器,比如长矛队、刀牌队、火铳队。
严格编制之后,每营包含亲兵、伙夫等编制,限定为三千二百五十人。整编之后,整个大明光复军兵额限定为十五万人整。
所有十六岁以下,三十八岁以上兵员就地裁汰,朱由榔也不亏待他们,对于年纪大被退役的,基本都被安排到府县里当衙役、公差,或者在被裁撤后的原卫所军田上分出土地屯田。
而十六岁以下,朱由榔更加重视,他将这些娃娃兵们统一带回肇庆,编为一个“羽林旅”,大约有两千多人,作为未来的亲信青年军官培养。这些少年人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战场经验,胆子不小,另一方面年纪尚幼,还没被封建军队这个大染缸彻底染成“兵油子”,有着极强可塑性,是培养“近代化”新式军官的天然原材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而且朱由榔还打算再招募两千十八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的青壮,编为一个“虎贲旅”,作为以后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的“速成军官”。羽林旅是为未来建立新式军队准备的预备军官团,而虎贲旅则是为眼下改造旧军队准备的速成军官团。
两旅合称“御前教导师”,而第一任总兵便是之前调过来的李来亨。
几管齐下,无不是在加强天子权威,切割军队派系,培养亲信势力,朝中文官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武将们虽然有些心惊,但也算松了一口气,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何况皇帝做的也不过分,哪怕是调动,基本上也都是升官。
此后朱由榔便将孙可望打发到了海南岛上的琼州府,让他当了一个知县,说起来历史上的孙可望还是个搞民政的好手,要是真做得不错,让他做个文官来用也不是不行嘛,说不定这才是他适合的岗位呢?
等李定国拿下了云南,朱由榔就可以考虑将孙可望放到云南去,搞一搞民政、经济,带兵虽然不可能了,但他也希望这厮能如同历史上一样,在治理地方这一块井井有条。
所有人都只把这些措施和调动当做天子和朝廷平衡武将,加强权柄手段。
但唯有朱由榔和他一直咨询商议的李定国明白,这些措施意义不止于此,想要打败满清,光靠之前那种已然腐朽的军阀式军队是不够的。作为一名穿越者,既然拥有一些超乎时代的眼光,就不应当白费,一支近代化,至少应该是“戚家军”那种级别的新式军队迫在眉睫。
军队改革之后,李定国便带领左军将士回到广西、贵州驻守,并着手准备对云南沙定洲的攻略行动。
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之中,一个坏消息却从海上传来,让朱由榔勃然大怒。
南面越南的黎朝和占婆、柬埔寨三国都拒绝了广州海船商队的购粮请求,而其余如广南国、华英国畏于三国态度,也表示“还需考虑”。
谁给他们的胆?
劳资收拾不了清兵,还收拾不了你?真以为明朝快没了,看不住这片场子了是吧?
“谢颍,拟旨,让光复海军朱都督回肇庆觐见!”
朱由榔吩咐中书舍人谢颍道
正好这些天朱成功的海军因为多铎变态的禁海政策,在闽北、浙江那边难以再取得进展,干脆召回来,干票大的!
第6章 开门!自由贸易
当朱由榔第一次见到郑成功时,感觉竟有些惊讶。
对于来自后世的他而言,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是史书上的传奇人物,是小学课堂上就在反复强调的偶像。故而哪怕重生成了皇帝,那种若有若无的敬畏感依旧存在,可当他真正面对这位日后的大英雄时,他才发现。
这小子比我还年轻啊!
是的,今年朱由榔不到24,而郑成功,比他还小一岁……
面对这个“早期形态”的民族英雄,朱由榔心中才慢慢平衡下来。
“给朱都督赐座!”
“谢陛下!”
郑成功面对天子,竟然有些拘谨,这其实是朱由榔自己没有察觉到的事情,做了大半年的皇帝后,所谓“居养气,移养体”发号施令惯了,再加上桂北大捷之后,光烈二字在整个江南乃至整个中国都是响当当的存在,那些个两江士子无不是把朱由榔看做“大明光武”的,甚至于对面的清军也不敢小瞧于他,将其视为最大威胁。
郑成功此时接盘自己老爹的产业才一年,而且年纪轻轻,郑芝龙旧部也并未完全听他的,比如郑彩,现在还和鲁王混在一起呢。
面对这位“威名赫赫”的新天子,郑成功竟是手足无措。
看到这幕,原本心中还有些怯怯的朱由榔一下子就笑出声来,原本以为自己会有些局促,没想到嘛……“初生代”延平王还是很可爱的嘛。
“朱都督不必拘束,你我君臣虽未谋面,但均是一意抗清,早已神交已久。”
郑成功这才放松了些。
朱由榔又接着询问了一些关于海军现状的事,这才意识到,此时距离郑芝龙降清才不过一年,其实郑成功还没有将其父留下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
比如郑彩、郑联、杨耿等人去投了鲁王,还有些已经降了清,而郑成功这边,则是郑鸿逵、黄斌卿等人,大概只有这支庞大海上力量的一半。
郑氏一系势力自成体统,朱由榔实在是难以像之前对付前军、左军那样搞调动拆分,其他不说,就说自己麾下有会打海战的吗?
但朱由榔倒也不是没有破局的方法。
想到这里,朱由榔微微一笑
“现在吴王那边情势如何?”
吴王其实就是鲁王朱以海,不过朱由榔登基之后将他改封为吴王,并且“领南直、浙江、福建抗清军政诸事”,这其实就是在表示自己的中央权威。毕竟此时的鲁王也号称“监国”的,当鲁王君臣收到了朱由榔的册封后,并没有当做一回事,改“监国”还是监国。
可朱由榔在广西把满清十万大军给干废,两厥名王,光复湖广后,情况就变化了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原本那些支持鲁王的江南抗清势力变得越来越暧昧起来。
因为大家觉得,相比于这边的小打小闹,人家肇庆那才叫做光复,才叫做抗清啊!浙东这大海边就算抗上二十年估计都没有结果,而肇庆朝廷已然拿下长江以南的一半地区了。
他们或许不知道谁是主脉、谁是旁支,但谁地盘大,谁拳头硬还是懂的。
“吴王已经取消监国,对内均以吴王自称了。”
郑成功佩服道
朱由榔颔首,这就是桂北一战的影响力了,就算朱以海看不清形势,但下面的张名振、张煌言都是聪明人,不会拧不清的。
既然人家识相,朱由榔也不会为难,毕竟现在每一股抗清力量都弥足珍贵,大明朝也不缺一个“贤王”。
“传旨,加封吴王为光复军大都督府都督佥事。”
光复军大都督府是由朱由榔亲领的,目前只有一个都督长史由瞿式耜兼领,其余同知和佥事都是虚悬。如今给了朱以海,就是在表明他对浙东及鲁王一系的抗清力量接纳与肯定态度。毕竟只是个虚衔而已,就算以后朱以海真敢靠这个对各军指指点点,总兵们会听吗?
“令尊北上已有一年了吧?可有书信南来?”
接下来的话题就有些沉重了,北上那是隐语,说白了就是投降清廷,不过“对子骂父,便是无礼”,虽然郑芝龙的确是投降了,但朱由榔也只能这么委婉地说,否则如果他真的当面说什么投降之类的,按照这个年代的伦理风气。
郑成功要么含愧自杀,要么从此和朝廷一刀两断,别无他路,否则就是大不孝。
郑成功言语有些落寞
“家父被软禁已有数月,清虏多次以其笔迹传书劝降,许多旧部都因此投了清虏。”
其实这些书信很大可能就是郑芝龙写的,但郑成功不认而已,否则他要怎么说?我不听父命?不被戳脊梁骨才怪。
朱由榔却是突然道
“之前桂北一战,我军生擒了伪清智顺王尚可喜,我已派人接触江西的谭泰,要求以此换回令尊一家。”
郑成功闻言惊喜万分
“臣,臣肝脑涂地,无以报天恩!”
自从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的抵抗显得尤为尴尬,一边是不孝,一边是不忠,满清往往一纸信件,就能瓦解掉许多郑氏麾下将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若真能将自己父亲和一家赎回,郑氏一系便不会分崩离析。
朱由榔这招乃是阳谋,如果满清同意,自不必说,把郑芝龙接过来当个闲人养着便是,再利用他收服整个郑氏集团。
如果不同意,首先对于满清内部的汉军降将们,就会产生离间效果,让双方产生嫌隙。而对于郑氏集团而言,他同样可以表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获得其中倾向于抗清的将领好感。
再然后,两人又说到了这次召郑成功过来的目的,也就是东南亚那边的问题。
“陛下不必担忧!臣即日便召集舰队,区区南蛮夷国而已,不出两月便可获全功!”
“也不必赶尽杀绝,但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深刻教训!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南海地域还是大明说了算。”
“届时可以逼迫他们打开港口,并且要在临港城市建立专属于大明的贸易区!对销往大明,和大明出口的商品,关税必须要和大明商议后才能决定。”
“这方面我会派一个得力文官与你的海军一起去,最好在秋收以前,解决此事。”
朱由榔派出的便是王夫之,王夫之自从战后升官,被调任为佥都御史,这些天负责巡查各地的农业建设情况。朱由榔是真的有意培养他,在有了带兵和都察院的履历后,接着又给他一个从事海贸财经工作的机会,希望能够让这位“思想家”成长的更加迅速。
至于农业问题,前两日朱由榔将之前的广西按察使,参与守桂林的周邦叫了回来,升任户部尚书,主持农业和财政事务。
王夫之刚在佥都御史位置上干了一个月,立马就被调到了洋务院,当了个什么“洋务院海外司主事”,管起了越南、柬埔寨的问题来了。
他也没这方面经验,好在皇帝让张同敞派人给他讲解传授,同时陪他此行办事,于是王夫之便这样带着三十多个洋务院的财经干部,和一个营的光复中军将士,登上了郑成功的船队。
足足七十多艘大小战船,沿海而下,在琼州岛补给之后,直奔此时越南黎朝的海防港而去。
不要问自由贸易能给大明带来什么,先问大明能给自由贸易带来什么?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