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4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4章

“你回去时,告诉他们”
朱由榔沉默良久,突然道
“荣华富贵,只要有朕,有朱明皇室的一天,就绝对有他们的一分!我内帑每年进项不下数百万,有海务公司,有银行,皇室集团航运、地产、出版、贸易,以后还会有金融、期货、股市。”
“都说我是勤勉之君,殊不知朕恰恰是这大明最富有的人!”
这也是光烈朝皇室从来不需要征收金花银作为内帑的原因,在从光烈初年开始的市场浪潮中,皇室本身就是佼佼者。纵使朱由榔本人并不贪婪,对于财富也无所谓渴望。但为了有力量做成一些事情,为了成为经济转型的榜样。皇室本身,就成为了整个大明资本市场中,天字第一号的大资本集团。
皇室占股的海务公司,是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海洋商贸集团;皇家银行每年的利润,可以和一省商税媲美;曾经只是为了普及教材和降低印刷成本,启发民智的启民书社,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印刷出版商,控股《启民报》,还有全国的教材出版。
除此之外,皇室在市舶司自贸区的房地产和土地买卖;吕宋、中南半岛的殖民地庄园、矿产,也各有不小财产。
根据大管家皇后王芷统计,仅是光烈十四年,皇室一年的利润分红就高达三百八十万。
这还只是利润,如果算资产总数,大概是利润的十倍以上。
而在支出方面,除了每年固定的教育投资和奖学金外,皇室成员的消耗,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万。
“可我这个皇帝,本来就人丁单薄,除了太后,还有老婆孩子,其实花不了多少。我也定了规矩,从我这代起,凡宗室出三代五服者,不记族谱,自力更生。”
朱由榔看着那铁画银钩的碑文,缓缓道
“他们如果想坐吃山空,我分一份股份出来便是,不说世世代代永享富贵,保他子孙衣食无忧断然没问题。想要个长远行当的,皇室给投资,给贷款,只要说一声,这么多年的交情,有什么不能给的?”
“但只有一点,不要想着那些人一样,兼土蓄奴,贪赃枉法,欺上瞒下,靠着刮地皮养自家富贵!”
“谁要是跨过这条红线,就不要怪朕无情!”
李定国闻言默然,随后称是。
第104章 大江东去(结局下)
光烈十五年晚夏,天子终于回到了南京
距离那场政治风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无论国内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外部,准噶尔的覆灭,漠北臣服,和硕特进贡,大明在边疆地区的外部威胁,已经被全部荡平。
在内部,新法改革跨步前进,二次度田,废除奴籍、贱籍,限制兼并,打击豪强地主,都引发了轩然大波,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以南,引发巨大社会冲突。
部分地区甚至发展为内战性质的群体械斗,在审查、冲突以及其他运动中死伤人数,合计恐怕不下十万。
短短一年半内,南京城中的人心可谓是如同坐过山车般,时上时下。
现在,天子总算是回来了。
人心这种东西,总是奇妙,静极思动,动极思静
到了现在这一步,所有人的想法大概都是——无论如何,总算是有个结尾了。
在南京城郊,首相陈子壮带领文武百官,恭贺陛下凯旋。
而在朱由榔亲自携着这一年半来,最为辛苦的首相一同登车后,在车上,陈子壮却是再也无法掩盖疲惫,向朱由榔请辞。
“还请陈相公为朕站完这最后一班吧!”
朱由榔握住对方的手,恳切道
他知道,陈子壮本来就是比较传统的士大夫,能够为他做到今天这个地步,真可谓是把君臣之义看得极重了。
陈子壮明白天子的意思,郑重称是,无论如何,他要干完自己这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首相的五年任期。
朝阳缓缓而升,两侧的官吏、市民宛若浪潮般,一眼望不到头,南京人口已破百万,这没什么稀奇的,朱由榔见过不止一次。
自肇庆起兵以来,已经快十六年了,朱由榔有时候,都有些难以分辨自己,忘了自己原来还是一个后世的灵魂。或者说两个身份早已经融洽,在无数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已然找到了自己人生追逐的事业、伙伴和理想。
光烈十六年,或者说公元1662年初
奉天殿大朝会,丹陛之下,许多面孔都已经改变。
去年秋闱以后,将在今年初进行新一届科举
而从光烈十六年的科举开始,随着十三年的教育改革逐渐取得成果。
将正式进行积分制,取消新学进士和经义进士的区分,从此以后,科举就分为五科,即经义、历史、策论、格物、数学。
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到了光烈十五年,全国范围内的皇家小学堂已经超过四千所,保证每县至少有两所及以上。中学堂五百余所,保证每府至少有两所以上。
朱由榔所期待的,崭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正在自己的努力下,缓缓成型。
大朝会上,中书舍人持礼,首相陈子壮带头山呼万岁,百官参拜
紧接着就宣读了有关将在光烈十六年,继续试行新法,《大明律》修订案的《商律》、《军律》两部,加上前年开始试行的《民律》、《刑律》,至此大明律全面修订基本完成,后面就是逐渐根据实际反映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改,直至适应。
宣读完后,陈子壮再次上了请辞奏章,这是第三次了。
但天子依旧婉拒,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内阁改选在即,这回陈相公是真要退了。
历史上的永历皇帝,只在位了十六年,正是在这一年,李定国在磨盘山惜败后,南明小朝廷丧失了最后一点翻盘的机会。
哪怕不惜万里,去寻求所谓虚无缥缈的罗马教廷帮助,也无济于事。
正如传教士给永历取得教名,君士坦丁,可谓恰如其分。
或者说,被背叛后,屈辱而死的永历帝,还不如拜占庭末代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那般壮烈。
而现在,同样是十六年
朝霞阳光映射在朱红色丹陛之上,在京畿六品以上所有文武,一千人,全部在列,以文武分派两班,肃穆不敢言语。
殿前司执戟甲士自殿前,依次矗立。
自从光烈十三年到十五年的风波以后,这位天子的威势日加沉重,让人不敢仰视。
朱由榔的面孔,挡在琉璃珠之后,看不清楚。
但位于所有人之上的他,端坐在那里,宛若一个时代的巨人。
-------------------------------------
雪花飘落在南京紫禁城,那明黄色的琉璃瓦上,渐渐附起一层白霜
光烈三十六年的冬天,悄然而至
紫禁城中,原本的奉先殿后,另外新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琼楼玉宇的三层阁楼。
朝内朝外都知道,当今天子节俭是出了名的,在位近三十七载,南北两京宫城,只是修缮,从未新添殿宇,唯独修建的两座宫外别苑,北京北巡时居住的中南海别苑,南京避暑的幕府山别苑,都是各自花了十几年慢慢凑出来的。
但从前年开始,宫中却突然大兴土木,寻求能工巧匠,耗费内帑三十余万,修了这一座奉烈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紫禁城外,西华门,一架骡子套住,看起来质朴无华,和京中行脚客店里代步无二的小车停在宫门外。
冬日已近,车里支着小炉,是一家四口,一对儿女,还有年过三十的夫妻两人。
一家人衣着朴素,不着重彩,与京中寻常中产之家无二。
只是夫妇二人,男的器宇轩昂,英气难掩,一看就是在军中打拼过,妇人言貌温柔,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车马停步,男子稍稍安慰妻儿后,掀开门帘,缓步下车,走向西华门。
守门的殿前司军士自然要盘问
那男子只是递出一个折子,军士拆开一看,瞬间肃穆,随后通知守门军将和值班的中书署郎中。
待核验无误,一众官吏、军士当即大礼参拜
“臣等拜见燕王殿下!”
……
奉烈阁内,被烛光照得敞亮,已经五十九岁的朱由榔,头发稍显花白,视力有些下降,戴上了格物院光学所孙云球院士,专门为他打造的水晶眼镜。
正就这烛光,一一打量着眼前,刚刚成品没多久的数十幅画像。
“父皇!”
年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由榔笑着转身
“煊儿你来啦”
朱由榔先不待自家儿子出声,仔细按着对方肩膀,打量良久
父子二人又是快三年未见了
这些年,朱慈煊可谓履历丰富
十五岁从中学毕业后,就被安排进了兵学苑学习,化名王宣。
十七岁毕业,授从八品果武郎,入御前左军,为队正。
一年后,迁为哨副,却是直接被调到新疆的安西都督府。
然后在帝国西陲,一待,就是七年。
不过他也一步步,从带领百来人的哨副,变成了安西都督府北道安抚副使,兼领安西边军第三协第一标统领官,正六品武职。
除了少部分核心人物,以及暗中交代保护的人外,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知道是皇后族中,远房族侄,虽然也算富贵人家,但也就仅此而已。
所以要说朱慈煊在军中不受照顾,那是假的,但也就是保护他少受生命威胁罢了。
军中八年,若加上军校,便是十年军旅,他在安西都督府期间,多次和东进的哥萨克人交手,屡建功勋。
可就当他在军中渐渐如鱼得水之时,京里一封书信到来,又不得不阔别历经十年的军营,以“退伍转文职”的名义,又改到广西,从知县干起。
接着六年间,历任灵川知县、廉州通判、广州市舶司提举佥事,从五品文职。
直到今年冬天,他突然收到南京来信,让他辞去职务,回到京城。
从信里,他隐约能看出自己父亲的意思
恐怕这回,就不会再出京了……
父子时隔两年再见,先是一阵沉默
“小月和孩子们呢?去看你娘了吧?”
朱慈煊颔首
“女官带着去坤宁宫了,母亲两年没见两小家伙,催好几次了。”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