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节
秦毅仔细的听着,听到这里,也是忍不住眼前一亮,这个人对宇宙的理解、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还真是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先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至少来说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宇宙,阐述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他叫龙源空,非常年轻,非常天才的一名科学家,他今年才22岁,打破了我们星汉最年轻院士的记录,大学学习的是宇宙天文学和物理学,在这两个领域都非常的出色。”
刘培强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人的名字,对于这个龙源空,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是一个真正天才,非常的有才华。
“龙源空~”
秦毅默默的几下了这个名字,接着继续安静的听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宇宙,理解时间和空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来研究曲速引擎理论。”
“所谓曲速引擎,无法就是通过强大理论,来和空间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折叠空间,最后将折叠的空间打破,从这头直接抵达另外一头。”
讲台之上,龙源空一边讲解也是一边播放PPT,巨大的显示器当中,一个动画播放出来,空间被波浪一样的替代,随着强大的一个点不断施加力量,它不断的波动、折叠起来,接着缓缓的打开一个洞,一个点从这一头穿过,最后空间恢复平静之后,一下子就越过了很长、很长的距离。
这个动画非常的生动,让人一看就懂,能够清楚龙源空所讲的东西,仿佛一下子就看透了曲速引擎理论的本质。
“曲速引擎理论是完全没有问题了。”
听到这里,秦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科技塔之中关于曲速引擎的内容也是如此去描述的,这一点,秦毅很清楚,因为他本身就已经将曲速引擎的理论给研究透了。
曲速引擎说简单就是如此简单,可是要说复杂,它同样非常的复杂,现在这个龙源空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将曲速引擎理论给说出来,这说明他已经将这个曲速引擎完全吃透。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讲台之下,有人听完,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忍不住兴奋的跳了起来说道,一点都没有顾忌到现在的场面。
不过大家对此也是习以为常了,科学家们研究一个课题,往往可能会被这个课题困惑很久、很久,许多时候,一直无法突破的话,科学家整个人都会变的无比的憔悴、焦虑,甚至整个人都会陷入一种狂想之中,严重的还会疯掉。
可是如果一旦获得启发,能够解答这个困惑,整个人都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激动的时候,大喊大叫都算是最常见的了。
有时候有些科学家甚至还会兴奋抱着人亲来亲去,有的甚至会脱光了衣服到处乱跑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之中的激动之情。
“哈哈~我也明白了,我也明白了,竟然如此简单,亏我一直以来还在不断探索,原来是走入死胡同~”
接着又有科学家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点,同样兴奋的大喊大叫,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许多还是没有想通的人,则是一个个投去羡慕的目光。
科学研究就是如此,悟了就是悟了。
悟了就会非常简单,没有领悟的就会非常难,这就好比我们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一样,悟性高,有数学天赋的人,他在数学方面非常的擅长,很多东西一学就会,一下子就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
任何的题目在他们的面前都非常的简单,因为他们悟了,而对于那些没有领悟的同学,这些题目就会非常的难,无论怎么解答总是找不到途径。
所以在做题目的时候就会非常的烦躁,特别是一直纠结于一个题目的时候,越做越烦躁,直到某一个,突然自己领悟了,或者是有人点醒了,瞬间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种感觉非常的特别。
此时,整个巨大的会议室当中,被龙源空一点,很多沉浸在曲速引擎研究几十年的科学家一下子就想通了,一个个都忍不住兴奋的叫了出来。
至于那些还是没有想通的,一个个则是苦思冥想,始终却是想不通其中的关键,显得非常苦恼、痛苦。
第018章 简并态材料
“走吧,去材料研究院~”
看到这里,秦毅知道,曲速引擎的理论研究没有任何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材料问题了。
曲速引擎的三大难关,一个是理论研究,这个是最基础的东西,因为理论决定了方向和高度,科学越是往候发展,理论就越重要,没有理论的支撑,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再继续研究下去。
第二个便是能源问题,曲速引擎说简单它的原理其实也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利用强大的能量让空间产生共振,从而折叠空间,再然后利用强大的能量直接打开空间,形成空间虫洞,通过空间虫洞直接快速跨越遥远的距离。
这到底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够让空间产生共振,产生折叠,打开空间虫洞,用脚趾头都知道,这其中需要的能量会是何等的庞大,没有强大的能量绝对是无法支撑起曲速引擎的。
不过还好的是早就已经将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出来,理论上来说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是仅次于反物质湮灭时产生的能量,这是恒星能量的源泉,足以满足曲速引擎的强大能量需求。
第三个问题就是材料问题,二代反重力发动机对材料就已经极其的苛刻了,这曲速引擎需要的材料,它就绝对不是一般的材料,必须是理论上的简并态材料。
简并态材料又叫简并态物质是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状态,简并态物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叫做简并压力。
也就是这简并态材料,它是需要从原子角度去打造的一种材料。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是有可能在原子尺度上人工合成材料,例如,原子团簇、团簇材料、线性链、多层异质结构、超薄膜等,这些材料的特征是维数低,对称性减小,几何特征显著。
但也仅仅是有可能,真是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说从原子的角度去打造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原子的单位实在是太小了,现在的科学技术顶多就只能做到纳米级别,而原子比纳米还要小的多。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下他们的大小,纳米的英文为nanometer,缩写为nano,纳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记作nm。
1纳米等于10个氢原子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列的长度,因为每一种原子的直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1纳米可能等于几十个其他元素原子的排列的长度。
20纳米差不多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100纳米到0.1纳米)的范围内研究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来创造新物质材料的技术。
而纳米技术的出现首先得益于能够放大千万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在纳米角度去观察这微观的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像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新学科不断涌现,纳米科技是科学家们预言的未来改变人类历史的九大科学之一。
而事实上,当今的科学家虽然能够通过STM技术去观察原子层面的信息,并且对原子排列结构进行一定的影响。
比如1990年的4月,北美地区IBM的两位科学家在用STM观测金属镍表面的氙原子时,由探针和氙原子的运动受到启示,尝试用STM针尖移动吸附在金属镍上面的氙原子,将35个氙原子在镍的表面排列出5原子高度的“IBM”的结构。
而华夏地区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也利用纳米技术,在石墨的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的绘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华夏地区地图,只有不到10纳米的大小。
而此后科学家们对于移动各种原子摆出各种图案乐此不彼,硅原子、硫原子、铁原子,一氧化碳分子、铁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