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节
在那股威压的笼罩之下,北河心跳越来越快,他甚至不敢回头看一眼。
只见他冲出了石室,踏上了石阶。在石阶上,有一块块细小的火山石,脚踩上去会发出了“咔咔”的声响。
这些都是北河特意洒在通道中的,如此的话,要是有人想要暗中靠近,必然会发出动静。
两百丈的距离,片刻间北河就从山洞中冲了出来,这时他终于敢回头看一眼,但是黑漆漆的山洞悄无声息。
即便如此,北河也不敢停留,他继续向着矮山之下狂奔而去,直到来到山下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区域后,才敢停下来。
这一刻的他气喘吁吁,惊魂未定。
可以说从他跟在吕侯身边开始,就从未有过这种恐惧的心理。即便是当初七皇子带领的千军万马,他也敢坦然面对。
遭遇之前那只岩浆中的不知名凶兽,他终于感受到了恐惧。这种恐惧源自于内心,并非胆量就能够弥补。而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他面对的那尊凶兽,是一尊对他来说高高在上的恐怖存在。
良久之后,北河终于平息了下来。他回头看着矮山的方向,苦笑着摇了摇头。
刚才只顾着逃走,他的一切家当都没有带上。尤其是那只包裹,其中除了那只无法打开的玉匣之外,还有那件白色长袍以及那只古怪的布袋。甚至于他的银票,也全都在包裹中。
此刻若是让北河打道回府,去将家当给取出来,他是绝对没有那个胆量的。
一念及此,北河心中的苦涩更甚。
这时正值傍晚,头顶悬挂着一轮弯月,略一思量后,他便选准了方向,向着周国行去。
这山洞只有他知晓,所以那些家当可以日后找个机会来取。现在他就直接赶往周国皇都,参加武斗大会好了。
至于盘缠,北河希望在路上能遇见几个不开眼的寇匪,以他如今气境的实力,杀这些人就像砍瓜切菜一般简单。
而就在北河受到惊吓离开此地时,在山洞的石室中,岩浆内那双灯笼般巨大的眼眸,露出了一抹拟人化的嘲讽,接着此兽双眼一闭,头颅缓缓沉了下去,没入了翻滚的岩浆中。
至此,石室又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第0048章 武斗大会
天都城,乃是周国皇朝所在。此城繁荣昌盛,不但是周国面积最大,也是周国人口最多的一座城池。
以往本就热闹的天都城,在最近半年里,人群更是络绎不绝。
这些人都是武者,前来天都城的目的,为是了十年一次的武斗大会。
为了应对突然暴涨的人口,周国派来了大量的精兵,用以管理此城的治安,凡是有在城中捣乱者,必然会受到严惩。
距离武斗大会开始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这一日一个身着灰色布衣,手中杵着一根铁棍,看年纪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子,步行在天都城的一条街道上。
这青年长发用红绳扎成了一束,落在后背上,露出了一张清秀的脸颊。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北河。
从当日他从山洞里逃出来,到此时他踏足在天都城的街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一路走来,他的确遇到了一些不长眼的马匪,见他身单影只,便欲下手,只是这些人却被他斩杀反抢,他终于有了一些盘缠上路,不至于落魄街头。
当他踏入天都城,看到了街头上一个个身形或是壮硕或是精瘦的男子后,他感受到了一种彪悍的气息。
从年纪上看,这些人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居多,且绝大多数都是气境武者,都是为了这一次的武斗大会来的。
行走在街道上,北河脸色有些沉着。他虽然也是气境武者,可是进阶气境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如何跟那些达到了气境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人相斗。
他唯一的优势,应该就是年纪了。
二十岁不到的气境武者,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那么由此可见他的天赋极为逆天,应该可以得到周国皇室的看重。
这也是当初姜木元给他的意见,他不需要去夺得太好的名次,因为以他的实力,也无法取得那种成绩,北河只需要露露脸,让人发现他这个二十岁不到的气境武者,绝对可以吸引周国皇室的目光。
北河随着人群行走,四下打量城中情形的同时,最终来到了天都城中心位置的一座阁楼前。只见形形色色的武者,在这座三层阁楼中进进出出。
此地乃是参与武斗大会之人报名的地方,所有参加的人,必须登记,到时候会随机安排武斗的场次跟对手。
武斗分别在九个擂台上进行,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也就是说只要失败,那么便算是出局了。只有胜到最后,才能成为赢家。
阁楼中共有三个文官负责登记,排起了三条队伍。北河排在了最左侧,在他前方有五六人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在他踏进此地的时候,他就引起了不少武者的注意,众人的目光具是落在了他的身上。即便有少数人最初没有看到,当注意到众人的奇异举动后,亦是顺着他们的目光看了过来。
这些人之所以会注视北河,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他太过年轻了。不但眉清目秀,而且身体看起来有些单薄。
在座的这些气境武者,最年轻的都是四十来岁,一个二十岁不到的毛头小子出现在此地,而且看样子似乎要登记参加武斗大会,这怎么看都有些古怪。众人可不相信北河这个年纪,会是气境武者。
对于众人的注视北河只是微微一笑,就见他目不斜视的看着前方。
吕侯曾教过他,凡是最好不要出风头,尽量低调。可是这一次他注定无法低调了,否则如何吸引周国皇室的注意。
很快他前方五六人就登记完毕了,而在他后方,又有数人排着队。
来到那个文官面前,只听这个手持毛笔的文官头也不抬道:“姓名。”
“北河。”北河淡淡开口。
这时他就见文官将“北河”二字,迅速写在了一本书册上。
“出处。”又听文官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