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节
杨猛的话说完之后,胡林翼和曾涤生都陷入了沉思,至于骆秉章,他听不太明白这些,权当是听故事了,而左骡子早就了解过这些,再听一遍,也就没了新鲜感。
“部堂,还有第三点吗?”
这次开口的却是曾涤生,这位又有些岳州的弟子范儿了。
“第三点?你说呢?人有我无,国力孱弱,军械全赖外购,洋人会不会发现大清的弊病?
如今朝廷正值孱弱之时,内有长毛作乱,外有列强虎视眈眈,你大批量的购置洋枪洋炮,是不是露怯?
庚子之耻,一次也就够了,再让洋人打到天津卫,威胁到京畿,再签城下之盟,再割土赔款,就是我等武人的奇耻大辱了。
庚子两千万两赔款,导致大清国力衰弱,太平天国起势,与庚子一役有莫大的关系。
就如骆抚台所言,英夷居心叵测,曾夫子,在岳州之时,老子曾与你说过,洪秀全与英夷不清不楚之事儿,如今再加上这洋枪,你怎么说?
依着朝廷的局面,怕是英夷若是再来一次的话,你曾夫子能挡得住?还是你左季高能挡得住?反正老子自觉以目前的兵力和装备,水师团练,只能挡住万余英夷,再多只能败退了。”
杨猛还是岳州那番论调,但有了褐贝丝作为佐证,这话的说服力也就大了好多。
洪秀全与英夷有关,这话一出,骆秉章和胡林翼也是悚然而惊,这话说的不差分毫,若是洪秀全那逆贼,与英夷无关,这英夷的枪械怎么会出现在长毛贼的手中。
再说洪秀全这厮的老家,广东!可不是一个对外的大商埠吗?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可不是洋教吗?串联串联,这事儿就海了去了。
“杨部堂所言属实?那咱们就要早早的报备朝廷了!”
骆秉章知道,这事儿说到这里,已然不是在场的这些人能决定得了的,这事儿还是早先报备为好!
“骆抚台,不是老子笑话朝廷的那帮军机,只怕你和盘托出之后,他们就要畏首畏尾了,如今这事儿,只说洋枪就好,至于英夷,暗做为妙!”
今天的许多话,都是见不得人的,有忤逆有欺瞒,但杨老三话说的不错,有些事儿只能暗做为妙。
“任重而道远,诸位,尽力吧!杨三做这些完全是受病殁的林公所授,但愿咱们不会像林公那样,败退西北荒漠!”
这个时候,提林老虎,杨猛就是为了给骆秉章、胡林翼敲一敲警钟,有些事儿做了不是错,但说了就是错,胡说八道,是要倒霉的!
大势、利益、洋务,勾连起这张大网,杨猛可是耗费了不少的心机,若是朝廷允了,他还有接下的东西,以富庶的江南为根基,魏五所谓的大势,怕是已经有三成在他的手上了。
“部堂说的不错,此事谨慎为妙,老夫认为,今日之事,五人所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定局的还是骆秉章,有些事有了共同的利益怎么都好说,如今是剿匪,之后是御晦,功劳政绩,就是五人共同的利益。
“嗯!最近这段时间,就有劳诸位了,老子这伤,怕是三两个月不能动武,长毛未尝不会卷土重来,诸位,造作计较为妙!”
一番长谈之后,也到了分别的时候,九江终究不是骆秉章、胡林翼直属之地,两湖才是他们的地盘,两湖的巡抚,在江西作战,岂不是驳了江西上下的脸面,驻留半月已经算是很长时间了,各回属地,才是正事儿。
小团体算是形成了,杨猛自然是要送礼的,缴获的褐贝丝,加上一些击发枪,骆胡左三人一人一艘带动力的驳船,骆秉章与胡林翼,一人一批西洋书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有些东西还是要慢慢来的。
送走了四人,杨猛也有好多事情要忙,首先就是发往朝廷的折子,裁兵组军办洋务,哪一样也不是小事儿。
裁兵,除了要裁绿营兵之外,还要裁他的水师团练,虽说是自己主张的裁兵,但杨猛可不想现在就丢了兵权。
如今这时机正好,湘勇、楚勇未动,长毛贼又有了洋枪,怕是朝廷也不会轻易允了他裁兵的折子,这事儿多半就是推让一下而已。
不过这兵员还是要裁的,不裁哪来的绿营新架构呢?不裁水师团练,他怎么控制新组的两湖绿营呢?
至于洋务,单说一个洋务,朝廷不会应允,但说到造枪,怕是朝廷不会不顾及长毛贼手里的洋枪,这事儿基本是水到渠成的。
魏芷晴的折子,杨猛看了十几遍,魏芷晴也改了十几遍,伏笔、陷阱布置了一个又一个,确定没有漏洞之后,这份裁兵组军办枪厂的折子,才发给了驿站。
第六百一十一章 裁兵组军办洋务(下)
“芷晴,发命令,让于彪精选千人,滇西的丁叔精选千人,藏边的韦驼子精选千人,岑毓英和徐子渭那边,自武汉三镇和黄鄂二州的练勇之中,选湘鄂勇丁各三千。”
杨猛的所谓的精选,可不是选精兵,而是选杨家的子弟兵,也就是与杨家之间有切实利益的兵员,家口的衣食住行,要依靠杨家,这些人是最不容易叛变的一批人,即使有些不肖,怕是也难逃影子的监控。
新组的两湖绿营,架构为主,战力为辅,各五千人就足够了,至于以后到底是多大规模,朝廷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至于朝廷安插人手之事,杨猛也不在意,既然曾涤生的手下,能有塔齐布这样的,军队这个大熔炉,还改变不了几个探子?
两湖绿营,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操练磨合,滇西新军和藏边新军,都是有沙盘推演这个科目的,他们在作战之上有先天的优势,再加上自己这个协办江南军政的钦差,还怕自己人没有出头之日吗?
京城的军机,上次吃了皇帝和杨老三联手的一场败仗之后,也在算计着该如何制衡江南的杨老三,皇帝改了一个字,这杨老三的身份就大变了,说句不好听的,如今这恭王也没有如许大的实权呐!
诟病杨老三,有两条路,一是他跋扈的性子,二是他手中的兵权,以跋扈制衡杨老三,怕是下下之策,如今杨老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是不低,再加上他之前杨三傻子的名号,偶尔做些过分的事情,也得大不见小不见,略过去算完。
军权,却是最好的诟病路径,带兵之将厉害是好事儿,但太过厉害,就招人猜忌了,杨老三手握重兵,坐镇九江,以后还怕他不出纰漏吗?
可军机们算计的虽好,杨老三这厮的幕客更为阴毒,上一份折子就要裁军,这可打了众位军机一个措手不及呐!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凶悍的杨老三,军机们并不惧怕,可一个知进退明得失的杨老三,就惹人惊惧了,杨老三的幕客水平不低,而且杨老三折子里的表现也是言听计从,这事儿就难办了。
不得不说,杨老三裁兵组军办枪厂,是记绝妙的好棋,但绝妙在杨老三身上,对军机们就没有好处了,杨老三此招,太过歹毒,根本无法应对,他这么一表忠心,万一皇帝允了,这杨老三就是肉身成圣无可指摘了。
不涉兵权,单论政事,杨老三本就是行伍出身,加上深负圣眷,即使有大的疏漏,也能脱罪,兼着杨老三的幕客高明,只要杨老三言听计从,就很难有错失之处,一个职衔高过总督,浑身毫无漏洞的地方大员,显然不是军机们愿意看到的。
这样的人,足以左右皇帝的施政之法了,以地方抗衡相权,说的就是杨老三这样的人。
庚子之时,林则徐深负圣眷如何而败?还不是因为兵权的事儿,手掌兵权擅起争端,所以林老虎败退西北边疆。
本来军机们就想用对付林则徐的法子,来对付杨老三,岂料这货倒是知进退明得失,巅峰之时,要自解兵权,没了兵权,即使战事上有所疏漏,那也是带兵之将的罪过,他杨老三完全可以置身事外,至多就是个统辖不利的罪状。
以杨老三知兵的本事,怕是出这样的差错也很难,只要在朝廷这边打个伏笔,他就能轻易的把罪责栽到带兵之将身上。
如此一来,年轻轻的杨老三,就要在江南门生遍地了,若杨老三之后以地方大员之位执掌军机,天下间,哪还有可以匹敌之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