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节
回想起那赤尻马猴从神仙那里听闻,所述的言语,初听时只觉得悲凉,细细回味,何曾不正是如此?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转眼间白驹过隙,不曾见光阴似水。
这正是:争名夺利,积金聚银,难生得自由之心;骑驴思马,居相望侯,不曾有超脱之念。人前哄笑,人后凄凉,转眼间繁花散尽,只剩下残骸一片。
猴王的心开始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意识中的红鱼儿渐渐地开始染上了一缕缕灰色,而自己求仙的心,也仿佛因此而乱了许多。
它叹了口气:“看来南瞻部州,却是没有真正的神仙了!”
龙女见状,知道猴王心情低落,她也早已担心不已。八九年的友谊,她与猴王早已交情匪浅,不希望猴王因此而灰心出事,如今见状,便安慰道:“猴子,何必这么沮丧。南瞻部州没有,我们就离开这里,继续去朝西牛贺洲求仙吧?”
美猴王道:“我自离开花果山,到如今有这么久了,没能看到神仙,倒是看到了不少生死离别,凄凉惨痛,又有人困溺于自己的欲望,争强豪夺,为了一己私心而不惜伤害他人。原本我希求长生,但今日见了这些,又觉得,如果人活着只是经历这些悲凉的话,那还不如死了倒一了百了得很!”
龙女闻言心中一惊,多番安慰,但猴王只是更加失落。
它脑海中的红鱼儿积蓄的灰色越来越多,终于,因为猴王的念头,被灰色侵没,成为了一条灰鱼儿。
轰!
灰鱼儿忽然开始转动,在它的脑海中溅跃了起来。
与此同时,一副副场景被揭露了出来。猴王突然发现,自己仿佛落入到了一片泥潭之中。与此同时,耳边不断地响起无数个纷乱嘈杂的声音。
有大喜,有大悲,有大愁,有大乐。有失声痛哭,也有满心欢喜。失望、愤怒、嫉恨、后悔、伤心、惆怅,无数情绪混杂,但当所有的声音、情绪都混合在一起时,其顿时生出了无限的痛苦和烦闷,只觉得郁结难解,又想起通背猿猴,恨不得与其一同去了才好。
这便是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与烦扰心。死去的人魂归大地,活着的人痛心不已。
猴王突然觉得头痛欲裂,猛地捂住耳朵:“痛,好痛!!”翻滚在地上,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龙女大惊失色,忙现出本相,以法术安心,但如何做,都不能让猴王缓解。只觉得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有心想带猴王去求助父亲,却也无力。只能失声痛哭,与猴王在这闹市之中惹人注目。
龙女怕引起慌乱,施了个障眼法,把猴子相貌遮掩了。忽听到一阵喧闹,有几个侍从过来屏开众人,随即一个老者开口问道:“尔等是何人,如何在这里喧闹?”
抬眼时,却发现是一个耄耋老者,相貌凛然,气势威风。
龙女道:“我与兄长从海外来,素闻南瞻部州多有神仙,意图求仙访道,寻得个长生之法。不想兄长突发疾病,方才有此事!”
老者闻言,打量了两人一番,命侍者将二人请回府中。
猴王醒转时,意识模糊,清醒时,才发现自己在他人府中。问了龙女,便知道原来是自己发了头痛,被人救到了这里,幸好无事。
猴王细细打量周遭,却发现屋子里到处都是竹简,墙壁上则写着一句句文字。猴王天生灵慧,八九年来已粗懂得文字,看出了那些文字每一句都含有深意,共十句。
第一句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第四句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第十句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此十句每一句都似乎洞悉天地。猴王不明其意,也觉得极为深奥。
不久老者来到,猴王见老者相貌堂堂,身上清气四溢,气势凛然,忙跪倒在地上向老者行礼道:“老神仙,老神仙!求你收下弟子吧!”
老者略微一愣,搀扶起猴子,道:“年轻人,我可不是神仙。你若拜了我为师,我也只能教你一些没什么用的学问而已。”
猴王道:“我看你这墙上的十句话,处处都包含天地,洞悉万物。我虽不明,也知道非凡尘之语。不是神仙又是何人?”
老者笑道:“吾乃惠氏,名施,擅形名取辩之术。此墙上的十命乃历物十事,正名之学。我所擅的乃是辩物之理,以正其名。你若想学这些,我却有办法,但恐怕不能令你长生久视,你可愿意学?”
猴王想起了自己之前在那‘泥潭’中面对困惑时的痛苦和无力,忙道:“愿意学,愿意学!”
老者一开始不过是口出玩味之语,但是看这猴子诚心,神色渐渐地变得严肃了几分,半晌后,点了点头道:“既如此,我倒是可以教你一些说法。不过,我看你来历恐也非常,若是要拜我为师,只怕我却难收也。便先与我读几年书,再谈其他罢。”
猴王大喜道:“多谢老神仙!”
龙女在旁边,满心疑惑。因为在她看来,这老者不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为何猴王会想要拜他为师?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自此猴王便在宋国,与惠施学习起了学问。
惠施的学问乃是百家中的名家,名家者,形名、正名、取辩。
既然要正名,那就要知天下名。因此,名家俱都是饱学之士。诸子百家学派不同,虽因青羊、稷下学宫而出,且都奉行大道,但是却思想迥异,相互对立、辩驳的也不乏少数。
唯有名家,溯文逐学,解其意,却无有偏见。力求从正而论。
而惠施,更是天下大贤,被称作惠子,他自己对天地人有着十分精密严谨的看法,且学问出众,通晓古今,被称作“学富五车”。
猴王在惠施家中,读了五六年书,惠施只讲百家,不论见解。渐渐地它懂了很多学问,以往的疑惑都少了许多。可是它仍旧走不出烦扰心的困境,在生与死的妄心之间无法窥破。
忽然有一日,惠施对猴王说:“我的学问你已经都学会了,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不知觉已五六年,惠施与猴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从未见过猴王这般聪慧的人,很希望猴王能够继承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并不自私,从没有把自己的思想灌注给猴子,只教学问,而没有灌注偏论。
但惠施已年迈,直至今日,他感觉到不久后或许大限将至,何况猴王也的确将学问都学的全了,所以他才会发问。
猴王道:“回夫子的话,我只有一个问题。”
惠施道:“即问来。”
猴王问道:“何为心?”
惠施一愣,没想到猴王会问出这个问题。他仔细思索了半晌,道:“万事万物为理,一人一行为心。”
猴王道:“那是学理重要,还是修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