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江户旅人> 第79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94节

诸位公使在日本又没有那么多的情报人员,就算有也集中在各个通商口岸和江户,其他地方未必有什么人。
他们好奇啊,非常的好奇。
对于日本还有一个宗教领袖他们是知道的,但是那个所谓天照大神的后代,神的子嗣,已经失去权力一千年之久了。他们自动就替换成了欧洲的教宗,几百年前教宗也权威赫赫,甚至能够逼迫神罗皇帝向其认罪投降。
现在的教宗?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洗礼之后,也就剩下个苟延残喘的罗马城,其余的领地,都被意大利王国所兼并,不复存在。
这样一个失去了权势的宗教领袖,是怎么召集起数万人的军队,同幕府开战?幕府又如何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战乱,甚至将叛乱者的头颅割下,悬挂在江户日本桥的桥头呢?
他们好奇归好奇,忠右卫门却并不负责和他们解释。他们能不能懂日本到底是个什么政治模式,关忠右卫门什么事?
餐桌上只管吃吃喝喝,其余的随便他们打听吧。他们要是能找人打听到,算他们厉害。现在不知道多少诸侯,还对长州兵为什么会反正,一肚子的疑惑呢。
德川忠正给他们下药了吧!
撇下一肚子疑惑地公使们,下午的议程继续。有了上午的铺垫,德川忠正英明神武的形象,已经跃然于纸上,所有人都知道下午要干啥了。
撤藩!
当侧立于忠右卫门前方的大老松平齐宣,正式向所有的诸侯宣布这一决定时,整个鹿鸣馆会场内部,瞬间爆发出一阵喧闹。
就算心里面早就有数,也知道幕府削藩的决心早已下定,可没有宣布一天,就怀着侥幸一天。虽然诸侯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户“坐牢”。可有领地的话,则领地内的生杀予夺,皆由诸侯一言而决。
没了领地,只能变成个爵爷,在江户混吃等死当米虫啦。幕府的谱代和亲藩还好,还能够接着掌权,我们这些外样,岂不是彻底废了。
“肃静!”松平齐宣一声大喝。
“撤藩之后,上様将被尊为日本国王,尔等皆可受赐爵位,担任贵族院议员!”
这话说出口,吵闹的声音渐渐平息。既然要撤藩,幕府肯定是要给出优待条件的。总不能说你们版籍奉还,然后就滚去讨饭吧,不可能的。
按照忠右卫门这一个多月和亲信以及幕臣们的会商,同时了解了一下少部分一二万石的小诸侯的心意之后,幕府制定了相应的优待条例。
第一条不必说,自然是所有的诸侯,全部成为贵族院议员,而且是世袭罔替终生制的,这一点就是为了稳定某个阶级用的。明治政府给这个阶级起了个新名字,叫做华族。
当然啦,你就算是华族,实际上也分三六九等的。历史上二次大战结束后,麦天皇过来民主化改革,直接废除华族。当时的天皇就提出来,华族废除也就算了,可是殿上公卿四十家能不能保留啊。
麦天皇鸟都不鸟,全都滚蛋。而且华族要滚蛋,远支皇族也全部滚蛋。能保留你皇室本身,已经是交易的结果了。
总之有这么一个华族作保,大小算是个安置,能定下诸侯之心再议。
第二条就很直接了,诸侯有三六九等,将来的封爵贵族也有三六九等。一万石及以上的诸侯,以及五千石以上的旗本,受封男爵。诸侯的家臣,如果也有一万石以上的知行,同样受封男爵,但也仅限于此了。
因为有知行超过五万石的诸侯家臣,其领地远胜于许多一二万石的诸侯。这要是给了别的爵位,不利于安定诸侯队伍。
五万石(不含)以上的诸侯,则受封子爵。十万石则是一个大门槛,因为在江户时代十万石就往往意味着城主格和城主。所以像是松平齐宣这个八万石的,会授予十万石城主格,他的地位和十万石大名并列。
刚刚交仙台藩看管的伊达宗城,就是七万石享十万石城主格。按石高他只能做子爵,按地位他就是伯爵了。
幕府这里给高不给低,只要是享受十万石城主格的,就给予伯爵。免得起什么不必要的纠纷或者争执,徒生事端。
再往上,就得二十万石国主大名了。最典型的比如四国土佐的山内容堂,他二十万两千六百石入国。但国与国差别蛮大的,比如尾张,张口就是七十五万。又比如肥后,细川家熊本藩五十四万,这也是国主。
国主至少能够给予侯爵!
因为有一个特例,上杉家,十五万石,但是他是羽后国主格。石高不足以给,可是地位足以给,本着给高不给低的原则,加给侯爵。
至于公爵,那就是有大功于国家,以及领地在五十万以上的顶级豪强大大名。说得就是金泽前田家、仙台伊达家这种没有什么大功,但是地位高,实力强的诸侯。
有大功的,自然说得是毛利敬亲这位“无双战神”、“忠义第一”、“反正推诚”的大哥咯。不仅要受封公爵,而且要大大的显荣,名列公爵第二。
第一则是首倡撤藩的岛津定义,因为他本身就是鹿儿岛七十七万石大名,所以推功其父,事实上则是交易了一番。最后岛津忠教也能够受封公爵,实现全日本唯一的一门两公爵。
第三嘛则是坚定支持忠右卫门改革幕政,同时还是幕府亲藩,先代将军亲子的明石侯松平齐宣。
后面还有十好几个人,便也不一一名列。
除了这个最直接的封爵之外,还有贵族的年金和他们属下的家臣武士的处置问题。
第61章 年金职俸并给与
爵位和年金不挂钩!
还是举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米泽藩主上杉鹰山,当时知行是十五万石,而他身为藩主,一年的支出预算是多少呢?
一千五百两!
当然啦,这笔钱属于完全由他个人支配的钱。很多看着应该是他花钱的地方,实际上是藩财政在支应。比如他去江户交代,这沿途的住宿吃饭开销,就是藩内负责筹措,同他这笔钱无关。
所以别看一个堂堂的羽后国国主大名,一年只有一千五百两的经费,实际生活起来,并不会感到有什么缺乏。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劳役!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但凡是个封建王朝,均标榜自己田税不高。什么二十税一,三十税一的。但是田税那两个子儿好应付,可官府无偿需索,且日夜不息的劳役要求,就能要了人的老命啊。
传说隋炀帝时,为了打造龙船御舟,召集船工服役,时间长到什么地步?长到船工们因为在水下太久,皮肤体肉溃烂生蛆。
其他朝代都是阿大不笑阿二,带明那糟糕到和屎一样的财政体系,需要浙江乃至于福建,向宣府和大同,每年不远数千里去推送粮食。中间的耗费十倍二十倍都不止,而且征集的劳役,更是数不胜数,死于道路的何其多也。
身为藩主,就可以把自己麾下的武士,招呼来招呼去,毕竟双方有牢固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甚至可以说,藩主就是“免费”、“白嫖”这些劳动力。
武士的俸禄,那就是藩财政在开支,肯定算不到藩主的头上。只不过藩主富有全藩,论理这些俸禄,也是藩主在发而已。
所以综上,结合人力物价,以及将来在江户生活保持体面的基本需求,忠右卫门定下了一万石换三百两的年金置换比例。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