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3节

刘艺菲拿起手中的碗示意。
李逸看去,碗中已经只剩下一个碗底了。
“你喝太快了,别喝了。”
李逸拿过了她的碗,解释:“三碗已经相当于一瓶啤酒了,你喝得这么快,当然很快就上头了。”
“我都没感觉到。”
刘艺菲看了眼碗底,她还是第一次对喝酒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嗝!”
吴垒打了个饱嗝。
他一直没说话,但却一口气喝了四碗。
“你也别喝了,一会儿都喝醉了可咋整?”
李逸把一旁的甑桶和天地锅拿了过来,递给他吩咐:“你把这些都洗干净,我们试着蒸点酒。”
跟着,他就去储藏室又拿了一罐桃花酿出来,在刘艺菲和赵金麦的协助下,把酒水原浆都倒了出来。
重新倒了满满一盆酒水后,吴垒那边也把甑桶和天地锅洗好了。
从他手中接过地锅,李逸把地锅架在了灶台上,然后就把盆中的酒水倒进了地锅里。
随后,他把甑桶扣了上去,小头朝上,然后把下方的出酒管插在了甑桶侧面留好的孔里,两侧垫片严丝合缝。
出酒管的内侧有一个接酒的漏斗,李逸把它调整到甑桶的中央位置,然后就将天锅架了上去。
“去把冰箱里的冰块拿来。”
李逸打开了灶火,冲吴垒吩咐。
很快,吴垒就抱来了一整袋冻得硬邦邦的冰块。
李逸已经往天锅里加了半锅冷水,见吴垒拿来了冰块,李逸就让他把冰块放进了天锅里。
刘艺菲和赵金麦都好奇的在一旁看着,她们很想知道,用这么简单的工具,是怎么蒸出高度酒的。
将天锅架好后,李逸就拿来了一些纱布,用水浸湿后,就塞在了甑桶与天锅地锅之间接触的地方,堵住了所有缝隙,保持了密封。
跟着,他就拿过了几个准备好的玻璃烧杯,放在了出酒口的旁边,静静等了起来。
直播间里,很多观众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有人用这种传统工具蒸酒,都在弹幕区好奇讨论着。
“能行吗?这工具看着有些糙啊?”
“怎么感觉跟蒸馒头似的?”
“这不是我老家蒸饭的甑子吗?居然能拿来蒸酒?”
“我是酿酒专业的,这套东西虽然看着老了点,但还真能蒸酒。”
在观众的好奇下,灶台火焰蒸腾,地锅中的温度开始渐渐上升,里面的酒水原浆,也一点点被加热了起来。
随着地锅中酒水温度提升,逐渐超过了78.3℃,出酒管中也渐渐开始有一滴滴的透明酒液滴了出来。
看到有酒液滴出,吴垒忍不住惊呼:“出酒了!”
“别一惊一乍的。”
李逸吐槽了句,将烧杯对准了出酒管。
很快,原本一滴一滴的酒水,渐渐开始增量,没一会儿就汇聚成了一股涓涓细流。
带着桃花香味的酒气开始弥漫,赵金麦好奇的凑近闻了下,顿时就捂着鼻子退了回来。
“是白酒!”
她一脸嫌弃。
“这是烧酒。”
李逸笑道:“白酒在古代指的是白色的米酒,这种蒸馏酒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唐代以前都叫溜酒,宋代以后改叫烧酒,到了现代,才改成白酒的。”
听到他的话,吴垒有些疑惑的问:“我好像听说,蒸馏酒是元代才传进国内的啊?怎么汉代就有了?”
“这种说法是清人记载的,但具体是不是是真的,现在还没有定论。”
李逸看着出酒口流出的酒水,一边解释:“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记载,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国内,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
章穆的《饮食辨》里也提到,烧酒又名火酒,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这是清代学者考究的论据,但现代学者经过大量考证发现,宋代就已经有蒸馏器来蒸馏花露了。
而烧酒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唐代,白居易的诗里就写了那句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
李肇在《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就有一种名酒叫剑南之烧春,也就是现在川省名酒剑南春的前身。”
“啊?我还以为剑南春是现代品牌,原来唐代就有了?”
赵金麦很惊讶。
李逸笑了笑,解释:“其实就是现代酒厂从古书里找了个名酒的品牌,借用了名号,打造的现代新品牌。
味道和酿造方法,其实和唐代的剑南烧春并没有什么关系,品牌运作嘛!”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